2025 年 5 月 29 日
古希腊风景,皮埃尔·亨利·德·瓦伦西恩,1786 年。/ 蒙 MeisterDrucke 授权,公共领域
人类始终生活在变化的天空阴影之下,并受其影响。
早在现代科学界就形成关于人为气候变化共识之前,古代思想家们就已经在观察和理论化环境条件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在这些早期知识分子中,亚里士多德、维特鲁威和沈括因其著作而脱颖而出,尽管他们的著作并未像我们今天所定义的那样直接探讨气候变化,但反映了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敏锐意识及其更广泛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气象学》中探讨了天气模式和生态环境,将其与不同民族的习惯和特征联系起来。维特鲁威,这位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在其著作《建筑十书》中强调了气候对城市规划、健康和建筑设计的影响。几个世纪后,中国博学家沈括以科学的好奇心记录了地质和气候的变化,其思想预示了后来的环境思想。尽管他们因时间和地理而分隔,但这三人共同关注自然条件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社会——这一知识遗产在当代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中仍具有共鸣。
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为后来关于气候和环境模式的科学话语奠定了早期基础。他在这些主题上的最重要著作出现在《气象学》中,在那里他试图以理性且系统的方式解释大气过程。亚里士多德没有从现代意义上考虑气候变化,即长期、人类驱动的变化,但他非常关注天气和区域气候的自然变化。他认识到风、雨和温度中的模式,并将它们归因于四种经典元素——土、气、火和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他的蒸气理论——即从地球上升起的干湿蒸气——是他解释天气现象的核心,包括云的形成、风和降水。 1 尽管缺乏我们当代的工具和数据,亚里士多德试图概括气候带及其特征的努力反映了一种原始气候学方法。
亚里士多德的《气象学》,1560 年拉丁文译本印刷版。/ 感谢欧洲信息与文化图书馆,维基共享资源
亚里士多德还将地球划分为三大气候带:靠近两极的寒带、靠近赤道的热带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温带。这种三分法帮助他探讨了不同地区适合人类居住和政治发展的适宜性。在《政治学》中,他将气候与人民的性格和才能联系起来,例如,他认为温带地区的人民性格最为均衡,因此最适合培养公民生活。 2 这些理论带有决定论色彩——表明环境条件直接影响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虽然如今人们正确地对其还原论观点提出了挑战,但它们代表了最早将气候与社会政治结果联系起来的尝试之一,这一主题在后来的环境和地理思想中反复出现。
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也认识到气候条件并非完全静止。他提及了地理和气候模式的局部变化,并将其归因于自然和人为原因。例如,他指出河流淤积和沼泽排水会随时间改变局部气候。虽然亚里士多德并未将这些变化置于行星尺度上考量,但他意识到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且此类变化具有实际影响,这表明他对生态转变具有敏感性。他对人类活动导致的景观变化影响局部气候模式的认知,是后来环境研究乃至现代局部气候影响概念的重要前导。
亚里士多德对气候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来说是整体性的,将天气观测与更广泛的自然和宇宙理论相结合。他认为,理解天体和地球需要一种统一的自然哲学,其中气候现象与天文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相联系。在《气象学》中,他将季节变化与天体周期联系起来,特别是太阳沿黄道的运动,以及这些如何影响降雨和风。 4 这种宇宙学框架突显了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中,气候是如何深深嵌入更广泛的形而上学秩序中的。这种视角与当今数据驱动的气候科学形成鲜明对比,但它说明了古代思想家如何在自然探究的不同领域寻求解释上的连贯性。
最终,亚里士多德对气候的思考,尽管基于前现代宇宙论,却展现了一种极为敏锐的努力,试图理解环境规律及其社会影响。虽然他缺乏全球变暖或碳排放的概念,但他的著作体现了对气候变化、区域差异乃至人类对环境条件影响的认知。他的方法——将经验观察与理论推测相结合——为未来的自然哲学家树立了先例。对于追溯气候思想谱系的研究者而言,亚里士多德代表了一个关键的早期声音,将环境并非视为人类活动的静态背景,而是将其描绘成塑造文明的一个活跃且可变的力量。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1543 年印刷版。/ 感谢欧洲信息与文化图书馆,维基共享资源
在《建筑十书》中,维特鲁威提出了一个全面而深刻响应自然环境的建筑理念,尤其关注气候和地理因素。尽管他并未以现代、长期、全球的视角提及“气候变化”,但他反复强调不同气候需要不同的建筑回应——这一认识体现了区域环境差异。在第一卷中,他阐述了建筑必须以自然为依据的原则,“以便通过选择场地和朝向来获得健康的环境。” 6 这种环境决定论塑造了他关于建筑、城市乃至其居民的身体受到空气质量、主导风向和日照条件影响的信念。因此,他的建筑理论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解之上:气候并非均一,而将气候纳入设计考量对于个体福祉和人类定居点的持久性至关重要。
维特鲁威在选址建城方面提供了基于气候和盛行风的详细指导。在第一卷第四章中,他解释了风如何根据地理和地形变化,以及如果未妥善考虑特定风向的暴露,可能会引发疾病或不适。他甚至建议将城市街道倾斜以偏转寒冷和有害的风——这是对可能被称为微气候规划的早期认识。 7 尽管他没有阐述气候变化随时间的动态模型,但他的著作揭示了空间气候多样性的细致理解及其建筑学意义。对维特鲁威而言,环境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需要研究、解读和适应的事物。他对风和天气现象的地理认知反映了一种经验主义精神,使他成为古代环境响应型城市规划领域的先驱。
此外,维特鲁威将气候直接与人体生理和文化联系起来。在第六卷中,他提出了一种理论,即不同的气候会产生不同的人类特征。他认为,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的人们体格更强壮但思维不够敏捷,而生活在南方炎热地区的人们思维更敏锐但体格较弱。这一理论呼应了希波克拉底医学和亚里士多德思想中的某些元素,将气候定位为不仅决定建筑形式,也决定文化和种族特征的决定因素。尽管这种环境决定论因其简单的关联性而受到批评,但它说明了维特鲁威更广泛的观点,即气候塑造文明。他认为,成功的社会和结构是那些与其环境和谐相处的社会结构,而环境被认为是固有的多样且会变化的。
尽管维特鲁威没有探讨气候变化,但他确实认识到环境与地形特征可能因自然或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例如,他讨论了理解土壤质量和水源的重要性,指出河流可以改道、泉水可以干涸,以及沼泽可以在原本是旱地的区域形成。 9 这些观察虽然主要从场地规划的角度出发,但反映了早期对景观变化及其对人类居住影响的初步认识。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可能微妙地改变局部气候条件——清理区域内的暖空气、沼泽附近的停滞湿度以及水体附近的降温。对动态景观的关注暗示了早期对环境与人类干预之间相互关联的理解,尽管它仍未达到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理论的完整阶段。
维特鲁威的持久贡献在于他坚持认为气候和环境是建筑与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他的系统化方法,将观察、经验推理和理论反思相结合,为理解建成环境如何应对自然力量提供了整体框架。 10 在此过程中,维特鲁威帮助建立了一种与环境设计相呼应的现代可持续建筑传统。尽管他的时代缺乏全球气候系统或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的概念,但他对气候响应性和区域适应性的强调构成了与环境思维早期重要参与的显著体现。他的作品仍然是追溯从古代到现代气候意识规划演变的宝贵历史资源。
李衎(1244-1320)画的竹子和岩石;字仲宾,号息斋道人,大都(今北京)人,官至集贤殿学士。平生擅长画竹,继承了宋、金画竹名家文同、王庭筠等的成就。又曾入江南竹乡深入观察,深得竹之“理”,画风严谨。代表作《双勾竹图》、《沐雨图》,《墨竹图卷》。著有《息斋竹谱》七卷,对竹的结构品类,生长规律及画法详加剖析,既重写意又重法度,此书是古代画竹的重要专著。
他通过在中国干旱西北气候区的化石竹证据,沈括假设气候在地理上随时间自然变化。/ 蒙自维基共享资源
沈括(1031-1095 年),北宋时期的多才多艺博学者,通过其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梦溪笔谈》为早期科学思维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众多研究中,沈括记录了一系列关于环境和地质现象的实证观察,这些观察表明他对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候变异性有着敏锐的认识。尽管他没有以现代意义阐述气候变化的统一理论,但他确实以非凡的洞察力描述了气候异常、长期环境变化和地质变迁。例如,沈括注意到河流位置的变化、土壤侵蚀和沉积,以及发现于通常生长竹子以北地区的化石竹。这些例子证明了他认识到地球表面和气候可能随时间发生显著变化,挑战了关于静态、不变的自然世界的传统宇宙学假设。
沈括关于气候学的前瞻性见解最被广泛引用的例子之一,是他关于在干旱的北方地区发现化石竹的记载。当时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竹子无法在该地区生长。沈括推测该地区曾经经历过一个温暖的气候,足以支持这种植被的生长。 12 他没有将这一异常现象归因于奇迹事件,也没有将其视为错误而拒绝,而是提出了一个基于地质时间环境变化的自然解释。这一推论——即气候可以转变并改变特定地区的生物圈——预示了后来地球科学中发展起来的关键思想。虽然沈括没有推测驱动这种气候变化的机制,但他能够将地质学和植物学证据与气候推论联系起来,这标志了他那个时代一种复杂的实证方法论。
沈的著作也反映了对长期环境过程在塑造物理世界中所起作用的重视。在一处描述暴雨如何引发滑坡和改变河流流向的段落中,他强调了缓慢移动的自然力量的累积力量。 13 这种对渐进变化的关注而非突然灾难的兴趣,使沈与后来的思想家如詹姆斯·赫顿和查尔斯·赖尔等人在思想界为伍,他们数百年后开创了地质均变论。沈的思考表明,气候和地理并非一成不变,环境力量在漫长时间里塑造了世界。尽管他的观察是零散而非系统的,但它们展示了一种动态的自然观——在这种观念中,气候和地形都处于变化之中。
此外,沈括经常探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问题。他记录了灌溉、森林砍伐和农业实践似乎影响当地生态状况的案例。 14 他认识到人类活动可能加剧洪水、土壤退化或微气候变化,这体现了一种初步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尽管他没有描述全球或大尺度的人类对气候的影响,但他承认人类对环境系统的影响,这与他著作中的更广泛主题相一致:自然与人类社会深度融合。这种整体视角揭示了一种早期框架,我们现在可能称之为环境史,即自然力量和人类力量共同塑造变化轨迹。
沈括的《梦溪笔谈》因此提供了一个罕见而珍贵的近代前视角来观察环境变化。尽管他的框架仍然受到传统中国宇宙论的影响,缺乏启蒙欧洲发展起来的正式科学结构,但他的实证方法、批判性思维和观察力使他成为环境科学领域早期的先驱。他的对过去气候条件、地质时间和人类活动引起的景观变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质疑自然恒常性的思想者谱系中的一员。对于现代气候科学史家来说,沈括代表了来自希腊-罗马传统之外的显著声音——这是环境思想全球根源的证明,也是提醒我们气候变化的意识早已工业化时代之前就存在的证据。
亚里士多德、维特鲁威和沈括的著作共同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前现代时期人类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认知的宝贵窗口。尽管每位思想家都分别处于不同的思想传统之中——希腊、罗马和中国——但他们都致力于观察自然并探讨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将气候视为更大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提出环境因素既塑造物理现象,也影响人们的政治气质。维特鲁威将这种环境决定论延伸至实际建筑设计中,坚持认为建筑和城市必须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以实现健康与和谐。沈括以其典型的宋代科学实证倾向,记录了具体的环境变化实例,包括化石证据和人类对景观的影响,暗示了早期对气候和生态系统可能随时间变化的认知。
将这三位思想家联系在一起,并非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完整气候变化理论,而是一种认识到环境既非固定也非惰性的意识。三位思想家都以各自的方式认识到,自然力量——无论是大气、地质还是生物力量——与人类系统以复杂且有时不可预测的方式相互作用。亚里士多德的蒸气概念、维特鲁威基于风和太阳的城市规划原则,以及沈括对气候不可能地区的化石植物观察,都反映了人们努力应对空间和时间上的环境变化。这些早期的见解为后来的气候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概念基础。
他们的著作也表明,对人与环境关系的关注并非现代发明,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学术传统。每位思想家都强调,理解气候不仅对于解释自然世界至关重要,而且对于治理、设计、农业和健康方面的决策也至关重要。尽管他们的解释受限于各自时代的局限,但他们提出的基本问题至今仍然紧迫:气候如何塑造人类经验,而人类行为又如何反过来重塑气候和景观?
在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维特鲁威和沈括的贡献时,我们看到了环境思想全球史的早期轮廓——这一历史跨越大陆和数个世纪。他们的著作反映了初生的气候意识,其基础在于实证观察、哲学反思以及对自然与文化之间深刻交织的认识。认识这份思想遗产丰富了我们对气候意识漫长发展轨迹的理解,并提醒我们,当前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并非前所未有的,而是古老故事中最新的一章。
T因此,尽管这些古代和中世纪学者无法预见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但他们的研究强调了永恒的真理:人类始终生活在变化的天空阴影之下,并受到其影响。
脚注
1. 亚里士多德,《气象学》,H. D. P. 李译(马萨诸塞州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1952 年),I.3–I.4。
2.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卡尼斯·洛德译(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3 年),VII.7,1327b。
3. 亚里士多德,《气象学》,II.3。
4. 同上,I.9–I.11。
5. 达里恩·勒胡克斯,《罗马人知道什么?——对科学与世界创造的研究》(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2 年),第 45-48 页。
6.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英格拉德·D·罗兰德和托马斯·诺布尔·豪译(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
7. 同前,I.6.5–7。
8. 同前,VI.1.10–13。
9. 同前,VIII.1.1–4。
10. 丽莎·兰德鲁姆,“维特鲁威与自然环境:重新审视古典建筑中的气候,”《建筑历史文献学杂志》27,第 1 期(2015 年):34–37。
11. 沈括,《梦溪笔谈》,李约瑟译,载《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三卷,李约瑟编(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59 年),第 614-617 页。
12. 615. 同前注,615。
13. 611–612. 同前注,611–612。
14. 同前注,609–610。
15. 罗伯特·泰勒,《中国的天才:3000 年的科学、发现与发明》(纽约: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1986 年),第 128-130 页。
参考文献
· 亚里士多德. 《气象学》. H. D. P. 李译. 马萨诸塞州剑桥: 哈佛大学出版社, 1952.
·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卡尔尼斯·罗德译. 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2013.
· 兰德姆, 丽莎. “维特鲁威与环境:重新思考古典建筑中的气候.” 《建筑历史文献学杂志》27, 第 1 期 (2015): 31–48.
· 勒夫克斯,达伦. 《罗马人知道什么?:对科学与世界创造的研究》. 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12 年.
· 沈括。《梦溪笔谈》。由李约瑟翻译。载于《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三卷。由李约瑟编辑。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59 年。
· 罗伯特· Temple. 《中国的天才:3000 年的科学、发现与发明》。纽约: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1986 年。
· 维特鲁威。 《建筑十书》。由英格丽德·D·罗兰德和托马斯·诺布尔·豪厄翻译。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 年。
由 Brewminate 发布,2025 年 5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