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秦国与赵国之间的长平之战,使两位将领成为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其中秦国的白起以“人屠”之名闻名,赵国的赵括则被称为“纸上谈兵”。那么历史上赵括真的如此毫无价值吗?
一、纸上谈兵
赵括出身于名门望族,身为将门世子。他的父亲赵奢是战国时期东周六国中的八位著名将领之一,曾因其卓越的军事成就被赵王封为马服君,与廉颇和乐毅等人齐名。正如“龙生龙,凤生凤”,赵括在这样充满军事氛围的环境中从小也浸润着兵书的智慧。尽管他能将兵书倒背如流,熟知战法,赵奢却始终对这个儿子没有信心,甚至曾当众表明自己的看法:赵括并不适合担任将领,如果他出任指挥,赵国深陷危机便是不可避免。而赵括的母亲在赵孝成王决定让赵括出任将领时,也曾极力劝阻,希望能够挽回这个决定。
父母对于孩子的了解是最透彻的,历史证明了赵奢和其妻子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最终赵括的指挥以惨败告终。那么,难道真是赵括的才能不足以胜任吗?其实并不完全如此,赵括在担任主将之前,曾参与过一次被称为麦丘之战的战争,这场战斗让秦国在接下来的20年间都不敢出兵,实乃赵括人生的巅峰时刻。这场战役中,甚至连他父亲赵奢都恐怕不会轻易挑剔其表现。
二、麦丘之战
公元前280年,赵奢奉赵王之命伐齐,目标是麥丘城。此时,墨家弟子在齐国守城,赵军攻城之战屡屡受挫未果。赵括见状,提出建议,敦促父亲暂时放缓攻势,先派人打探城中情况再做打算。很快,赵军成功捕获几名齐军俘虏,通过询问得知城中已经缺乏粮食。赵括深谙兵法,明白攻城对于士兵体力的消耗大于攻心的重要性。基于最新的情报,赵奢听从了他的建议,决定释放所有俘虏,并将军粮投向麦丘城。结果在放人后,齐军士气开始动摇,而赵军则借此机会不断向城中抛投粮食,局势可谓愈发混乱。
不久之后,齐军守将派人回馈,要求赵军与其决战,并且不必再送粮。但赵奢却拒绝了这一挑战,依然每天将粮食投送到城中。随着时间推移,齐军士兵因缺乏穿衣和食物,逐渐失去了斗志,几天后甚至发生了将领被杀的事件,最后齐军主动向赵国投降。这场麦丘之战中,赵括为父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建议,最终导致秦军大败,赵军在这一役后备受赞誉。连号称“杀人王”的白起也对赵括表现出惊讶和赞赏,直言:“此子不除,必为我秦国大患!”由此可见,赵括绝非平庸之辈。
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甚至导致长平之战后,原本军事强国的赵国险些走向灭亡。而曾不可一世的秦国也因为战争而遭遇重创,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才缓慢恢复生气。尽管赵括的军事才能与其父赵奢相较不足,且未能与白起那般显赫的军事统帅相匹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军事战略上的参谋能力同样出色,只是缺乏丰富的统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