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诸葛亮在刘备面临重大挫败时全心全意地支持他,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因此他被后世视为“千古第一忠臣”。在许多古代史籍中,关于他的描述往往几近完美,几乎没有提及他的缺点和错误。然而,事实是,诸葛亮作为一个人,自然是会有缺陷的。我们可以说,诸葛亮的缺点是相对致命的,那就是他的心胸不够宽广,且在某些方面对人才有点嫉妒和排斥。
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的托孤重臣,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外来士族与本地豪强的平衡,这是刘备托孤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诸葛亮凭借自己更大的行政权力,以各种理由将李严流放,这无疑动摇了朝廷的基础,破坏了刘备设定的战略平衡布局,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举动。更令人惊讶的是,诸葛亮在没有经过正当的朝廷程序的情况下,便草率地处理了李严的事情。
在蜀汉朝廷的五员大将之外,魏延毫无争议地排在第六位。然而,魏延在议事策略上不够成熟,屡次对诸葛亮的北伐计划表示异议,甚至在私下里进行议论,这使得诸葛亮非常愤怒。由于这种矛盾,诸葛亮不愿给魏延提供独当一面的机会。在第一次北伐中,他选择了缺乏实战经验的参谋马谡,而将魏延弃于一旁,结果导致了惨痛的失败。在其遗策中,诸葛亮宁愿让长史杨仪统率全军,也不愿给魏延展现才能的机会,最终使得魏延和杨仪因为权力斗争而公开冲突,最终演变为魏延被杀的悲剧。后人对此现象看得见,却因对诸葛亮的尊重而往往不愿多加提及。
《三国演义》在侧面上也反映了这一切。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前者因缺乏粮草而急于速战速决,而后者则洞悉了这一点,采取了坚守不出、耐心等待蜀军自行退却的策略。诸葛亮焦急得无计可施,最终想出一个激将法,派人送去一套妇人服装,意在侮辱司马懿,暗示其不配为真正的男人。在古代,这无疑是极具羞辱性的,更何况司马懿身为魏国的统帅。 然而,司马懿却泰然自若,热情接待使者,还与诸葛亮攀谈起来。在后来的戏曲中,司马懿甚至穿上了那身女装,在营内搭台表演,用“妇人腔”拜谢诸葛亮,就是为避免和蜀军交战。这令诸葛亮气得几近吐血,身心都受到更重的创伤。
虽然诸葛亮有着上述瑕疵,但其对蜀汉的贡献无法掩盖,这些不足之处只是在美好的历史画卷中留下的些许遗憾,引人唏嘘。欢迎大家对此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