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者许倬云在其著作《从历史看领导》中,明确提出了曾国藩与诸葛亮在继承人培养上的显著差异。他指出,两位历史人物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存在巨大的不同,虽然曾国藩未能达到诸葛亮的历史地位,但他在人才培养上的成功却远超诸葛亮。诸葛亮在选拔和培养接班人方面的不足,体现在他最终把蒋琬和费祎提拔为丞相,然而这两位人才未能在关键时刻承担起大任,未能推动蜀汉的局势。因此,陈寿在其《三国志》中提到“将略非其所长”,这显然是有其道理的。而曾国藩则通过培养更多的技术官僚,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他培养的这些人物,至今仍在中国政治和经济领域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许倬云的观点颇具客观性。纵观历史,无数事例证明了成功培养核心团队中的领导人物,尤其是选拔和培养接班人的重要性。曾国藩在创建湘军时,采用了一种成功的策略,即破格提拔。这个策略不仅仅在当时的湘军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整个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团队管理方面,曾国藩显然比诸葛亮更具远见。诸葛亮临终时,虽然提议蒋琬和费祎接任丞相,但他未曾预见到“蜀中无大将”的尴尬局面,导致这些后继者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陈寿在为诸葛亮作传时,便明确指出“将略非其所长”,这一评价具有深刻的历史含义。相比之下,曾国藩的眼光则更为长远。他在尚未战胜太平天国时,便开始思考接班人的问题。事实上,即使是在组建淮军之初,他便有意识地将接班人选定为李鸿章。
曾国藩最经典的名言之一是:“大厦非一木所能支撑,大业凭众人智慧而完成。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要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选取那些次一等的人才,慢慢教育就可以了。”这一理念的实施,使得湘军的扩展与太平天国的镇压得以迅速推进。这一成功的背后,正是因为曾国藩建立了一个高效且稳定的核心团队,使得有潜力的人得到了迅速成长的机会。
湘军在创建初期,曾国藩曾因无法提拔人才而对清廷产生不满。然而,当他成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并掌握四省军务时,局面发生了剧变。在此之前,曾国藩对于提拔人才持谨慎态度,主张有兵权的人不能再分朝廷的人事权。但在胡林翼的反复规劝下,曾国藩逐渐打破了这一顾虑。胡林翼与曾国藩的通信非常频繁,几乎是一天一封,有时甚至是一天两封。在这些信件中,胡林翼不断提醒曾国藩,不要像诸葛亮那样谨慎,而要敢于“破格请将,放胆添兵”,并要将湖南的农民招募到军中,形成强大的军力,才能有效应对太平天国的挑战。
胡林翼的建议对曾国藩产生了深远影响。胡林翼告诫他不要效仿明代“救时宰相”杨廷和的做法,而是要更加果敢地进行人事安排。曾国藩在成为两江总督后,开始执行这些破格提拔的建议。湘军也在此时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从几万人的规模迅速扩大到三十多万人。
当湘军的规模逐渐庞大时,如何选拔主要领导人和大帅级将领成了关键问题。曾国藩遵循胡林翼的建议,破格提拔了多位核心人物。胡林翼建议他安排好安徽、江苏、江西和浙江四省的巡抚,这样他才能够放心地发展湘军,否则江南一带可能会因长期不满而产生反叛情绪。胡林翼还亲自为曾国藩推荐了几位关键人物,其中李鸿章兄弟便是其中之一。后来,曾国藩虽然觉得李瀚章欠缺血性,便听从胡林翼的建议,将左宗棠和李鸿章提拔出来,这两人最终也在关键时刻独挡一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胡林翼的指引,曾国藩的两江人事安排逐渐完善。首先被破格提拔的是沈葆桢,随后是左宗棠和李鸿章。可以说,沈葆桢、左宗棠和李鸿章三人,成为了曾国藩的接班人,他们在后来的历史中都成为了一方大将,尽管有着淮军和楚军之分,但他们始终是曾国藩培养出来的精英,湘军的血脉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