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骤然去世时,他的皇后年仅24岁,年轻且容貌姣好,而他的次子赵德昭则只有25岁,四子赵德芳年仅17岁。令人惊讶的是,继承帝位的并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这一历史事件至今仍未解开谜团。赵光义登基后,他是如何处理年轻嫂子和侄子的呢?首先来看宋皇后。
赵匡胤一生共娶了三位皇后。第一位是他的结发妻子贺氏,在赵匡胤登基前就去世,死后追封为皇后。她为赵匡胤生下了长子赵德秀(早逝)、次子赵德昭和三子赵德林(也早逝)。贺氏去世后,赵匡胤娶了节度使王饶的女儿王氏。太祖称帝后,王氏被册封为皇后。王皇后性格温和,贤良淑德,与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关系融洽,她为赵匡胤生下了三个子女,遗憾的是,这三位孩子都早逝,王皇后年仅22岁便去世。
宋氏是赵匡胤的第三任皇后,比赵匡胤年幼25岁,她甚至比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还要年轻。尽管赵匡胤深深爱着宋氏,但她始终未能为赵匡胤生下任何子嗣。她将赵德昭和赵德芳视如己出,虽然年龄上存在尴尬之处。由于年龄相近,宋皇后避免与赵德昭亲近,反而与年幼的赵德芳关系更加亲密。
公元976年,赵匡胤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虽然他已经50岁,正值壮年,却一病不起。一天深夜,赵匡胤急召弟弟赵光义进宫,之后宫内的侍卫和宫女们表示,在烛光下,晋王赵光义站起身来作出推辞状,接着听到了竹斧敲击地面的声音。第二天清晨,赵匡胤便在万岁殿去世。消息传到宋皇后那里,虽然她年仅24岁,但她临危不乱,立即命令宦官王继恩去召赵德芳进宫。
宋皇后之所以选择赵德芳,显然有其深意。然而,王继恩前往宫外后却径直前往了赵光义的府邸。赵光义随即赶至宫中,宋皇后见到的并非赵德芳,而是赵光义,顿时明白王继恩已被赵光义收买。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便向赵光义示弱,称“晋王来了,今后我们孤儿寡母就全仰仗您了。”赵光义回应得十分客气。
尽管赵光义对宋皇后召赵德芳入宫准备继位感到不满,但他明白现在并非发作的时机,直到他成功登基后,才开始对宋皇后实施报复。赵光义即位后,命令宋皇后搬入西宫,之后又将她迁至东宫。公元995年,宋皇后去世,追随赵匡胤而去。
赵光义对宋皇后的怨恨未曾消散,反而愈发加剧,甚至找到了报复的机会。他没有按照传统为宋皇后穿丧服,并且下令禁止大臣为她举行吊丧仪式。赵光义此举违反了封建礼仪,激起了许多大臣的反感。翰林学士王禹偁曾在宴会中评论道,“宋皇后曾母仪天下,应当按照礼制处理她的丧事。”这番话传入赵光义耳中,不久后,王禹偁因在公众场合发表“妖言惑众”而被贬到滁州。
赵光义的报复远未结束,作为赵匡胤的皇后,宋皇后应当与太祖一同安葬,但此事被一再搁置,宋皇后始终未能与赵匡胤合葬。根据中国古代对丧葬礼制的高度重视,皇帝的配偶死后应享有同等的待遇,宋皇后应当被安奉于太庙,接受后代的祭祀。然而,赵光义直到宋神宗时期才将宋皇后的牌位送入太庙。李贽在评述赵光义对宋皇后的行为时,直言不讳地认为这完全是赵光义的报复行为。
由此可见,赵匡胤去世后,宋皇后的生活并不轻松,甚至在死后也遭到赵光义的无情打压。那么,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赵光义自登基之初便承受着舆论的压力,始终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他决定亲自率军征讨北汉,在潘美等将领的协助下,成功灭掉北汉,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动乱。然而,赵光义的胜利并没有持续太久,在与辽国的大战中,宋军遭遇惨败,赵光义被乱军冲散,并受伤逃回。此时,关于赵光义死亡的流言四起,甚至有人推举赵德昭继位。
然而,赵德昭并未答应此提议,尽管他具有继位的资格。没过多久,赵光义带伤归营,面对大败而回的局面,赵光义感到十分羞愧。此时,赵德昭却犯了一个大错,他因赵光义许诺的奖励请求赏赐,令赵光义大为愤怒,指责赵德昭图谋不轨。赵德昭意识到自己失言,心情沉重,最终在悲痛中自尽。
赵德芳,本是赵匡胤的第四子,也是继位的有力竞争者。若不是王继恩向赵光义通报消息,赵德芳可能早已继位,成为大宋的帝王。赵德芳虽未继位,却因其才学出众,被誉为民间的“八贤王”。赵德芳在史书中未被详细记载,但可以确定他非常博学,并展现出非凡的才能。赵德芳在赵匡胤去世后,仅仅两年便去世,年仅23岁。据史书记载,他死因仅用“寝疾薨”来形容,意味着他在睡觉时因病去世。
除了赵匡胤的皇后与儿子外,赵光义的其他亲属也未能逃脱其压制。赵光义为了掩盖弑兄夺位的事实,极力排除所有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