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背叛者是曹豹。刘备初到徐州时,虽然他努力争取本地势力的支持,比如糜家和陈氏家族等,但他并未完全获得掌握实权的那些武将势力的支持,像曹豹和丹阳兵等。曹豹原本是陶谦的旧部,但在刘备担任徐州牧期间,他与吕布勾结,说明刘备的徐州并非稳如磐石。刘备的徐州之治,获得了百姓和文官群体如陈登的支持,但却忽视了那些有实际军事力量的武将。虽然刘备在当时可能还未意识到这一问题,但这却成为日后丢失徐州的重要隐患。就像一位新任CEO,赢得了员工的支持,但股东并不看好他,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短命的。
曹豹与吕布的关系相当特殊,吕布是曹豹的表弟,而吕布此时正驻扎在下邳,却未能对徐州的防备工作做出应有的准备。此外,刘备在与下属的沟通中,常常显现出对人才的判断失误,以及职权分配的失当,这直接影响了徐州的防守。当一个政权内部不稳,必然给外部敌人可乘之机。可以说,这个问题几乎伴随了刘备的一生。
丢失徐州,对刘备造成了巨大的打击。首先,徐州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刘备当时面临的各方势力虽然众多,但他们的实力并不悬殊,机会也较多。只要刘备赢得一两场胜利,就能迅速占据优势,并在随后的对抗中脱颖而出,就像当时的曹操一样。丢失徐州意味着刘备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最终他逐渐壮大,但局势已经是三国鼎立,失去的优势已无法再弥补。
从刘备的团队和个人实力来看,徐州的失守或许难以避免。只是这次失败的处理方式过于彻底,几乎没有为刘备未来的计划留下任何资本。
接下来,我们来看糜芳和傅士仁的背叛,他们的叛变给蜀国带来的损失不容小觑。很多人认为,即使他们没有投降,关羽也未必能成功守住荆州。然而,如果他们能够坚守一段时间,关羽的援军或许就能及时赶到。江陵城和公安城都是关羽亲自修建的,要说防守坚固,吕蒙的进攻也未必轻易得手。如果吴军不能在短时间内攻占这两座城池,关羽回师时,吴军很可能会失败。糜芳和傅士仁的背叛直接导致了荆州的失守,关羽的死亡,也彻底改变了三国的格局。这同样暴露了刘备对局势的掌控问题,他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危机,尤其是对守城将领的安抚工作做得不到位。类似问题也出现在后来的孟达背叛中。
孟达的背叛可归结为三个主要原因。第一,刘备对孟达的不信任,始终未能给他足够的重用;第二,孟达与刘封之间的矛盾,使得孟达长期受到刘封的压制;第三,关羽的失败让孟达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危险。在刘备阵营中,很多原本不如孟达的降将,都被给予了更高的官职,例如刘巴担任尚书,许靖为太傅,而孟达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奖励和提升。尤其是在孟达为夺取上庸三郡付出巨大努力后,他的贡献并未得到刘备的认可,反而失去了对自己部队的指挥权,最终导致了他的背叛。
再来说说范疆和张达的叛变。这与刘备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张飞因自己不谨慎导致的结果。这次叛变对蜀国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荆州失守后,蜀国的人才损失已经非常严重,张飞的背叛更是加剧了这种困境。蜀国本就面临人才短缺,尤其是缺乏能够担任重要岗位的武将,范疆和张达的背叛无疑让蜀国陷入更大的困境,这也为后来蜀国缺乏强大将领,连廖化都不得不出任先锋打下了伏笔。
最后,我们来看蒋舒的背叛。蒋舒的背叛虽然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却是导致蜀国灭亡的关键一环。在景耀六年,钟会进攻蜀国时,蒋舒的投降直接打破了姜维的防御计划。蒋舒本是武兴督,在其任职期间并未表现突出,因此被调往关口协助防守。当钟会围攻汉城、乐城时,蒋舒为保自身安全,选择投降,这直接导致了蜀国的防线崩溃。蒋舒的投降,让钟会得以长驱直入,最终导致蜀国灭亡。这一背叛揭示了蜀国当时内部的严重问题,也暴露了领导层的薄弱。姜维的防御计划本应通过坚固防线拖延敌军,并通过游击战逐步消耗敌人。然而蒋舒的投降让整个计划付诸东流,也为后来的灭国埋下了伏笔。
与诸葛亮时期相比,蜀国在后期叛将问题的频发,显示出刘备统治下的防范不足。诸葛亮在位时,对于防范叛变有着相对更加周密的安排,而刘备在这方面的缺陷,最终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