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进行三次北伐后,接下来的近一年多时间里,三国之间进入了一段相对短暂的停战期。在这段时间内,各方势力稍作休整,等待着合适的机会。经过一年半的调整,到了公元230年中期,魏国作为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率先恢复了战争准备。这时,魏国的高层开始有声音提出,魏国应当主动出击,进攻蜀汉。
提出进攻计划的,正是魏国西线的指挥官——曹真。可是,曹真一提出伐蜀的计划,魏国的高层立刻陷入了严重的分歧。许多士族大臣,尤其是以陈群为首的一部分,坚决反对出兵。他们主张维持现状,避免卷入新的战争。而另一方,以曹真为代表的魏国宗亲势力,坚决主张进攻。这一分歧,标志着魏国宗亲和士族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双方的利益诉求逐渐背离,开始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然而,不论是曹丕还是曹叡,面对这一局面时,其实都并不感到太为困扰。对于一个帝王来说,下属之间出现分裂,反而是一种有利的局面,因为这能分散下属的权力,减轻他们的合力。通过一定程度的内斗,反而有助于皇帝维持自己的权力。最终,曹叡的决定倾向于进攻蜀汉。他认为,魏国也应当为自己的利益采取行动,不能容忍诸葛亮三番五次北伐,却不允许魏国主动出击。
于是,公元230年7月,曹叡下令:曹真统领主力军从子午道出发,司马懿负责荆州兵团,沿汉水进攻,张郃从斜谷方向发起进攻,三路大军同时向汉中推进。这一军事行动规模庞大,声势赫赫,预示着魏国将要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战役。然而,出乎预料的是,这场伐蜀行动并没有如预期那样顺利展开。随着大军的出动,接连不断的大雨使得行军进程大幅延误,尤其是曹真那支主力军,尽管行军已长达一个月,却连原定路线的一半都未能完成。
此时,魏军不仅面临着行军速度的拖延,还要担心补给线是否能够支撑如此庞大的军队继续前行。即便兵力得以继续推进,待到达汉中,眼前的恐怕依旧是蜀汉的坚壁清野,正如十多年前曹操在汉中所遭遇的困境。曹真和司马懿,是否能比曹操当年更有办法突破这一局面呢?最终,这场计划宏伟的军事行动在拖延与不利条件的双重打击下,未能取得任何突破。最终,曹叡下令撤回所有出征的魏军,整个伐蜀行动草草收场,甚至连蜀军的影子都未曾接触到。
然而,这并非故事的终结。可能是因为这场失败的战争让曹真感到极度憋屈,又或者是长期的恶劣天气使得他体力不支,曹真在回到洛阳之后,病情不断恶化。数月之后,他便因病去世。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内,曹休和曹真相继去世,导致曹氏宗亲在魏国军中的影响力迅速下降。与此同时,曹家的二代与三代继承人普遍缺乏实战经验,未能有效接替前辈的位置。这种现象类似于许多企业的二代接班问题——尽管他们有继承的资格,但往往缺乏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这使得魏国的宗亲将领失去了往日的权力,而文官出身的司马懿逐渐崭露头角,成为魏国军方的重要人物。很多士族官员开始倾向支持司马懿,这为他后来的崛起铺平了道路。魏国的军方控制逐渐被司马懿掌握,逐步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而就在此时,诸葛亮看到了魏国内部动荡所带来的机会。公元231年初,得知曹真病重且魏国的关中兵团缺乏主帅后,诸葛亮决定趁机发动第四次北伐。这次,诸葛亮的目标是祁山。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多次出兵祁山,但实际上,他的几次北伐,只有两次是以祁山为主战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北伐中,历史上著名的“木牛流马”首次出现在战场上。由于此前的北伐经常受到粮草补给问题的困扰,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用以解决补给难题。至于木牛流马的具体形态,至今学术界仍有诸多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类似独轮车的运输工具,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
与此同时,魏国唯一能够对抗诸葛亮的军事指挥官,已经只有司马懿一人了。虽然魏国仍有其他将领,但他们在此时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与经验来应对诸葛亮的挑战。比如蒋济虽然智谋过人,却主要负责东吴事务,对于关中的局势并不熟悉;张郃虽然是武将,但他更擅长单一作战,缺乏统筹大局的能力。唯一能对付诸葛亮的,是司马懿。司马懿不仅有足够的军权和指挥能力,而且他熟悉关中的情况,对于诸葛亮的作战方式也有一定了解。
其实,如果曹叡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并能亲自出征的话,或许能够更好地应对诸葛亮,但遗憾的是,曹叡并不擅长军事,且与诸葛亮相比,能力上有很大差距。因此,最终曹叡只能将司马懿从荆州调往关中,准备迎接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这也标志着,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的第一次正面较量,终于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