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19年,关羽做出了一项重要决策,指派糜芳负责江陵的防卫,而傅士仁则驻守在公安。随后,他组织了荆州的主力军队,向樊城发起攻击。当时,樊城的守将曹仁手下仅有几千残兵,面对关羽的强大攻势,他只能勉强维持防线,并急忙向曹操请求增援。在得知战事紧急的情况下,曹操立即调动了于禁等七支军队增援樊城,但不幸的是,这些增援部队居然被关羽巧妙地引入汉水之中,遭遇了惨重损失。同时,东吴的孙权却心怀不满,不希望刘备势力膨胀,悍然背弃了与孙刘之间的联盟,选择投靠曹操,并指派吕蒙白衣渡江,迫使糜芳和傅士仁投降,从而切断了关羽的退路。关羽在与徐晃交战中不幸落败,只得仓皇撤退至麦城,最终被潘璋派出的部将马忠生擒,结束了他的传奇人生,并在东吴殒命。
关羽兵败后,蜀汉在荆州的三郡被孙权牢牢攥在手中,使得蜀汉损失了这一兵家必争之地。而更为严峻的是,蜀汉原本俘获的于禁等七路大军,约有三万余人,也成为了东吴的兵员,导致蜀汉在荆州的水军几乎消失殆尽。刘备最为痛苦的是,由于整体的不利局势,上庸等地失去了任何支援的可能,加之孟达因对关羽的不满而投向曹魏,上庸三郡也被迫转交于魏国,在这样的背景下,蜀汉从汉中进入襄阳的可能性就彻底被锁死了。
因此,这个时期的蜀汉元气大损,亟需采取措施以挽回损失。有观点认为,蜀汉应当暂时与东吴和解,以便积蓄力量进攻曹魏,争取再度控制关中,才有继续争霸的希望。也有人主张刘备应当放下与曹魏的过往恩怨,寻求与曹魏结盟,共同对付东吴,或是借助挑拨东吴与曹魏间的关系,在两国爆发冲突时暗中插手,以期弥补樊城之战的损失。
可惜的是,这些想法都无法付诸实践。在蜀汉元气大伤,曹魏与东吴仍处于蜜月期的情况下,贸然向北发动攻击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而且,当曹操去世后,刘备曾派遣使者寻求与曹丕的和谈,结果却遭到了毫不留情的拒绝。如果刘备真的向曹丕低下了头,蜀汉在法理上就会失去优势,名存实亡。因此,对蜀汉来说,最合理的选择其实是全力东征孙吴。是的,由于刘备彼时的决策,他显然应该在荆州前线与东吴交战,以期争取到部分利益,接着再寻求与东吴合作抵抗曹魏。然而,最终刘备在与陆逊的较量中不敌,使得蜀汉国力遭受重大损失,导致接下来数年间蜀汉的动荡不安。
我认为,刘备在战略上并没有明显的失误,真正的问题在于他在军事指挥上的失策,导致后果的进一步恶化。只能说,刘备当时的运势实在不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