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有人过度夸大了魏忠贤在明朝灭亡中的作用,但实际上,明朝是否灭亡,绝非魏忠贤一个人能够决定的事情。
明朝的灭亡,根本上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崇祯皇帝的无能、东林党的派系斗争,以及魏忠贤的腐化,都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史中提到,“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即认为明朝的灭亡始于万历帝。但万历帝执政长达48年,明朝并没有在他的统治下迅速崩溃。反倒是当朱常洛短暂继位,因健康原因迅速去世后,朱由校即位为帝。这个时候,明朝的局势并不算完全腐烂。
但朱由校和朱由检,两个兄弟的皇帝身份,实在堪忧。朱由校虽然不甚能干,但勉强懂得一些权力制衡的道理,而朱由检则完全没有这种能力。他接手明朝时,明朝还未陷入绝境,至少对内部农民起义的反应尚且积极,曾一度将起义军击退。即便如此,如果朱由检能更加明智地管理朝廷,避免党争的内耗,或许还能收拾残局,集中精力应对外部的威胁——后金。然而,朱由检却非但不懂如何应对权力斗争,反而急于摧毁魏忠贤,从而加剧了朝廷的内乱,间接加速了国家的灭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载沣继位清朝时,三年内便国运崩溃,这才是真正的烂透了。而崇祯坚持了17年,这就能看出明朝的根基仍然坚实,至少并未达到彻底崩溃的地步。
许多人误以为“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说法,实则源于两点误解:首先,魏忠贤确实为明朝政府带来了一些财力,其次,所谓的提拔武将,也是他政绩之一。魏忠贤的出身贫寒,喜欢赌博,进入宫中当太监后,依旧没有摆脱捞钱的心态。他在京城打拼多年,精于权谋,靠着与朱由校乳母的关系,迅速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朱由校把政权托付给他后,魏忠贤的确通过捞钱来维持朝廷的运转,甚至也让明朝能够拿出足够的财政支出去应对后金的威胁。
然而,魏忠贤的贪婪虽然一度保证了财务上的稳定,却也加重了对百姓的压迫。他以东林党或士绅阶层为刮油对象,但实际上,这些钱最终还是由百姓通过更高的税赋和更沉重的负担来填补。因此,魏忠贤的行径造成了民心的丧失,这也是明朝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
至于魏忠贤是否真有提拔武将的功劳?这也并不完全如此。拿孙承宗来说,魏忠贤支持孙承宗,并非出于忠诚,而更多是为了拉拢和收买他。孙承宗并没有依附魏忠贤,反而打算上奏弹劾魏忠贤。当魏忠贤察觉到这一点时,他开始暗中使绊子,最终将孙承宗排挤出辽东。魏忠贤虽然能通过权谋手段维持自己的利益,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有能力的人。
魏忠贤的治国之道,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权力斗争和利益维护的典范:他一方面试图拉拢有能力的人来为自己所用,另一方面又因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不惜打压任何威胁自己地位的人。因此,最终魏忠贤周围的人大多是无能或者奸诈之辈,这样的人如何能够做到拯救濒临灭亡的明朝?
换句话说,即便魏忠贤继续执掌大权,明朝的灭亡也不可避免。魏忠贤未必能阻止国家的崩溃,他的存在只是延缓了一个必然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