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云一生不被重用,临终说出2字遗言,让诸葛亮听后都落泪
迪丽瓦拉
2025-09-10 13:01:48
0

赵云的悲剧:从白袍战神到边缘将领的忠诚困局

一、武神的战绩:长坂坡与汉水之战的军事神话

建安十三年(208 年)的长坂坡战场上,一个白袍银枪的身影在曹操大军中七进七出。赵云怀抱幼主刘禅,左冲右突,斩杀曹营将领五十余员,《三国演义》中这段 "单骑救主" 的描写,虽有艺术加工,却源自《三国志・赵云传》的真实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这段不足百字的记录,在后世演绎中成为赵云 "武神" 形象的奠基之作。

更能体现其军事才能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的汉水之战。据《云别传》记载,赵云率数十骑救援黄忠,被曹军主力包围,他 "大开营门,偃旗息鼓",以 "空营计" 迷惑敌军,待曹军撤退时又 "擂鼓震天,以弩射其后",大败曹军。刘备视察战场后感叹:"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并赐号 "虎威将军"。这场战役被明末军事家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评为 "空营退敌,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赵云的军事智慧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从公孙瓒到刘备:降将身份的政治原罪

赵云的早期经历,为他日后的边缘化埋下隐患。初平二年(191 年),他受本郡推举投奔公孙瓒,却被这位诸侯戏谑:"闻贵州人皆愿从袁本初,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赵云正色回答:"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这番话虽展现其政治远见,却也暴露了他 "择主而事" 的态度,这种态度在讲究 "从一而终" 的汉末官场,成为难以洗刷的标签。

建安五年(200 年),赵云在邺城与刘备相遇,《云别传》记载:"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 这种 "密遣合募" 的方式,暗示了刘备对其的谨慎使用。对比关羽、张飞 "少与先主周旋,恩若兄弟" 的资历,赵云的 "降将" 身份始终是一道无形的屏障。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北辰在《三国人物新传》中指出:"在汉末乱世,降将的忠诚度往往被打上问号,尤其是像赵云这样曾主动选择主公的人物,更容易被猜忌。"

三、被忽视的战略家:赵云的三次关键进言

赵云的政治眼光,在三次重要进言中展现无遗,却均未被刘备采纳:

  1. 益州分封之争:建安十九年(214 年),刘备攻占成都后,欲将成都内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赵云进谏:"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云别传》)这番话直指刘备集团的战略方向,却被诸葛亮评价为 "忠言逆耳,主上未察"。
  2. 关羽败亡之谏: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关羽失荆州后,刘备欲伐吴,赵云力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三国志》)此谏不仅点明战略主次,更预见了伐吴的风险,却被刘备视为 "妇人之仁"。
  3. 夷陵之战之劝:章武元年(221 年),刘备执意东征,赵云再次进言:"吴贼弑羽,诚应报仇,然曹丕篡汉,当先讨逆贼,若舍魏伐吴,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云别传》)这一战略判断后来被陆逊火烧连营的结局证实,却始终未被采纳。

四、职位与功绩的错位:杂号将军的尴尬处境

赵云的官职变迁,折射出他在蜀汉集团的真实地位:

  • 建安十三年(208 年)长坂坡救主后,仅封 "牙门将军"(杂号将军,掌亲兵)
  • 建安十九年(214 年)平定益州后,封 "翊军将军"(杂号将军,掌护卫)
  • 建兴元年(223 年)刘禅继位后,迁 "中护军"(掌禁军,虽权重但不领兵)
  • 建兴五年(227 年)北伐时,任 "镇东将军"(四镇将军,位低于四方将军)

对比同期将领: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黄忠为后将军。赵云终其一生未进入 "四方将军" 序列,甚至在章武元年(221 年)刘备称帝的封爵名单中,也未见其踪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藏《蜀汉百官志》拓片显示,赵云的 "翊军将军" 秩级为 "比二千石",仅相当于郡都尉,与他 "长坂救主"" 汉水破敌 " 的功绩形成鲜明反差。

五、刘备的猜忌心理:从拒绝追随到信任裂痕

赵云与刘备的关系裂痕,始于初遇时的 "拒绝"。建安五年(200 年),刘备在邺城请求赵云追随,《云别传》记载:"云辞曰:' 终不背德也。'" 这里的 "德",一般认为是指对公孙瓒的旧主之谊,但若结合后文 "先主与云同床眠卧" 的亲密举动,这种拒绝更像是一种政治试探。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阎步克指出:"赵云的拒绝,在刘备心中埋下了 ' 非嫡系 ' 的种子,这种心理阴影在日后的权力分配中持续发酵。"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赵云的 "直臣" 特质。他不像关羽、张飞那样与刘备有私人情谊,却屡屡在战略问题上直言进谏,这种 "公而忘私" 的态度,在讲究人情纽带的蜀汉集团显得格格不入。据《诸葛亮集》记载,刘备曾对诸葛亮私下评价:"子龙过刚,易折;且非吾初从,难以为腹心。" 这种猜忌心理,使得赵云即便在长坂坡救主后,也未能进入刘备的核心决策圈。

六、北伐遗言的悲怆:"北伐" 二字的未竟之志

建兴七年(229 年),赵云病重垂危,《云别传》记载他 "夜观星象,知天命将终",却仍喃喃自语:"北伐... 北伐..." 诸葛亮亲往探视时,听到这两个字不禁老泪纵横。这种对北伐的执念,源自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的汉中之战,赵云曾建言:"得汉中而不图关中,犹守户而不谋天下也。"(《云别传》)

赵云的遗言,实际上是对蜀汉战略的最后谏言。此时诸葛亮正在筹备第三次北伐,赵云的 "北伐" 二字,既是对自己未竟之功的遗憾,也是对蜀汉未来的忧虑。成都武侯祠保存的明代《赵云碑记》中,刻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的题跋,将赵云的悲剧与诸葛亮的北伐联系起来,形成蜀汉集团壮志未酬的集体记忆。

七、历史评价的反转:从边缘将领到完美英雄

赵云的历史形象,在唐宋时期经历了戏剧性的转变:

  • 唐代《修文殿御览》仍称其 "虽勇而无谋,终为偏将"
  • 北宋《太平御览》开始收录 "长坂救主"" 汉水空营 "等事迹,称其" 有古良将之风 "
  • 南宋萧常《续后汉书》将赵云与关羽、张飞并列为 "蜀汉三杰",评价:"云之忠勇,过于关张"

这种转变与宋代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面对北方异族威胁,南宋文人对 "忠勇" 特质的推崇达到顶峰,赵云 "一身都是胆" 的形象被不断强化。明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更将其塑造成 "白袍银枪、未尝一败" 的完美英雄,甚至虚构 "七擒孟获" 中赵云的戏份,以弥补其在正史中的边缘化。

八、比较视野下的悲剧:赵云与张郃的不同命运

对比同时期的曹魏将领张郃,更能凸显赵云的悲剧性。两人同为降将(张郃降于官渡,赵云降于邺城),军事才能相近,但命运截然不同:

  • 张郃在曹魏累迁至征西车骑将军,封鄚侯,配享曹操庙庭
  • 赵云在蜀汉最高官至镇东将军,封永昌亭侯,未入刘备庙庭

这种差异源于两国用人制度的不同。曹魏实行 "唯才是举",张郃凭借战功不断晋升;而蜀汉更重 "出身" 与 "情谊",赵云的降将身份与直臣性格,使其难以融入刘备的核心圈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指出:"赵云的悲剧,本质上是个人才能与时代制度的冲突,他的忠诚与才干在讲究派系的蜀汉集团,反而成为被边缘化的原因。"

结语:白袍遗恨与千年回响

当我们在成都武侯祠看到赵云的塑像时,那身白袍银枪的装束早已超越了历史原型,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无奈,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背景下,即便如赵云般忠勇兼备,也难以摆脱 "降将" 身份带来的政治偏见。

赵云的 "北伐" 遗言,最终由诸葛亮以五次北伐的行动来回应,却都以失败告终,这种历史的巧合,让蜀汉集团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正如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叹:"赵云之辞公孙瓒也,知瓒之不足与为;其从刘备也,知备之可以与有为之君也。然终不得大用,岂非命耶?"

千年之后,赵云的故事仍在继续发酵。在当代影视改编中,他常被塑造成 "蜀汉最后的良心";在游戏《三国志 14》中,其 "龙胆" 特技象征着永不言败的精神;甚至在日本动漫《苍天航路》中,他被赋予 "龙的化身" 的神话设定。这种跨时空的文化共鸣,或许是对这位白袍将军最好的告慰 —— 虽然在生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忠勇形象,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获得了永恒的荣耀。

赵云的悲剧告诉我们:在权力的游戏中,能力与忠诚有时并非晋升的保证,而时机、出身与性格,往往在不经意间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轨迹。但同时,历史也以另一种方式给予补偿 —— 当关羽、张飞的勇猛被岁月模糊时,赵云的 "完美英雄" 形象却愈发清晰,成为中国人心中忠义与勇武的理想化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滨田弥兵卫事件:日本商人降服荷... 公元1628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席卷台南大员。大批日本武装商人暴走,突袭荷兰长官彼得的官邸,将他...
原创 清... 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他一直对清朝历史颇有兴趣,因此常常会去书摊逛逛。有一天,...
原创 公... 清朝时期,皇帝为了巩固与蒙古的关系,常常通过婚姻进行外交联姻。许多皇室宗女被送往蒙古,成为蒙古贵族的...
原创 如... 庞德,原本是马腾帐下的一名部将。马腾兵败后被曹操所杀,他的部队便归马超指挥。庞德因其出众的武力,被誉...
原创 李... 太祖开疆拓土,太宗安邦定国,这种模式在历朝历代都几乎是常态。自古以来,许多开国皇帝被尊称为战神,而作...
新手福音!三国谋定天下轻松畅玩... SLG老哥们都知道,很多三国策略游戏又肝又氪,新手进去根本玩不明白,很容易就被劝退。但《三国:谋定天...
原创 他... 在清朝时期,蒙古部落和大清朝廷的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其中的科尔沁部与清廷的关系尤为深厚。科尔沁部与清...
原创 曾...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四大中兴大臣之一,他不仅帮助清朝政府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在政治和学术领域也做出了不...
专家讲文物—“仓颉篇”汉简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扫一扫
清代雍正御制广彩描金西洋帆船纹... 清代雍正御制广彩描金西洋帆船纹大碗:海贸遗珍,彩瓷华章 一、年代溯源 此碗产自清代雍正年间(公元17...
原创 清... 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高科技刑侦手段,很多案件发生后都难以侦破,许多罪犯也因此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因此...
原创 历... 在漫长的历史中,有些瞬间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而有些则成为永恒的痛,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提到燕云十六州...
原创 累... 在古代,各国都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大将,他们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征战四方,不少大将也因此死于沙场。但有些英...
原创 马... 马超在西凉被誉为神威天将军,不仅武力极为出众,而且深得羌人的尊敬。尤其是在潼关之战中,凭借过人的武艺...
播客|气候变化之下,如何让历史... 博物馆的文物,乃至分布在各处的文化遗产,都承载着很多信息,客观上记录了当时的人类如何组织起来,应对各...
原创 中... 最近,中日关系愈发紧张,局势如同紧绷的弦,一触即发。就在这敏感时刻,一些日吹和日奸却像雨后春笋般冒了...
原创 许... 曹操为了收降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土山约三事。有些人误将土山理解为屯土山,但实际上屯...
原创 清... 清朝末期的中国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在这动荡的年代,盛宣怀凭借着百亿家产,一度成为当时最富有的人之一。...
原创 黄... 黄忠,这位年老的将军,在晚年迎来了自己辉煌的时刻。尤其是在定军山战役中,他亲手斩杀了曹操麾下的猛将夏...
原创 长... 大家好,我是小步。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略决战,甚至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这场战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