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云一生不被重用,临终说出2字遗言,让诸葛亮听后都落泪
迪丽瓦拉
2025-09-10 13:01:48
0

赵云的悲剧:从白袍战神到边缘将领的忠诚困局

一、武神的战绩:长坂坡与汉水之战的军事神话

建安十三年(208 年)的长坂坡战场上,一个白袍银枪的身影在曹操大军中七进七出。赵云怀抱幼主刘禅,左冲右突,斩杀曹营将领五十余员,《三国演义》中这段 "单骑救主" 的描写,虽有艺术加工,却源自《三国志・赵云传》的真实记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这段不足百字的记录,在后世演绎中成为赵云 "武神" 形象的奠基之作。

更能体现其军事才能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的汉水之战。据《云别传》记载,赵云率数十骑救援黄忠,被曹军主力包围,他 "大开营门,偃旗息鼓",以 "空营计" 迷惑敌军,待曹军撤退时又 "擂鼓震天,以弩射其后",大败曹军。刘备视察战场后感叹:"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并赐号 "虎威将军"。这场战役被明末军事家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评为 "空营退敌,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赵云的军事智慧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从公孙瓒到刘备:降将身份的政治原罪

赵云的早期经历,为他日后的边缘化埋下隐患。初平二年(191 年),他受本郡推举投奔公孙瓒,却被这位诸侯戏谑:"闻贵州人皆愿从袁本初,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赵云正色回答:"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这番话虽展现其政治远见,却也暴露了他 "择主而事" 的态度,这种态度在讲究 "从一而终" 的汉末官场,成为难以洗刷的标签。

建安五年(200 年),赵云在邺城与刘备相遇,《云别传》记载:"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 这种 "密遣合募" 的方式,暗示了刘备对其的谨慎使用。对比关羽、张飞 "少与先主周旋,恩若兄弟" 的资历,赵云的 "降将" 身份始终是一道无形的屏障。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方北辰在《三国人物新传》中指出:"在汉末乱世,降将的忠诚度往往被打上问号,尤其是像赵云这样曾主动选择主公的人物,更容易被猜忌。"

三、被忽视的战略家:赵云的三次关键进言

赵云的政治眼光,在三次重要进言中展现无遗,却均未被刘备采纳:

  1. 益州分封之争:建安十九年(214 年),刘备攻占成都后,欲将成都内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赵云进谏:"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云别传》)这番话直指刘备集团的战略方向,却被诸葛亮评价为 "忠言逆耳,主上未察"。
  2. 关羽败亡之谏: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关羽失荆州后,刘备欲伐吴,赵云力谏:"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三国志》)此谏不仅点明战略主次,更预见了伐吴的风险,却被刘备视为 "妇人之仁"。
  3. 夷陵之战之劝:章武元年(221 年),刘备执意东征,赵云再次进言:"吴贼弑羽,诚应报仇,然曹丕篡汉,当先讨逆贼,若舍魏伐吴,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云别传》)这一战略判断后来被陆逊火烧连营的结局证实,却始终未被采纳。

四、职位与功绩的错位:杂号将军的尴尬处境

赵云的官职变迁,折射出他在蜀汉集团的真实地位:

  • 建安十三年(208 年)长坂坡救主后,仅封 "牙门将军"(杂号将军,掌亲兵)
  • 建安十九年(214 年)平定益州后,封 "翊军将军"(杂号将军,掌护卫)
  • 建兴元年(223 年)刘禅继位后,迁 "中护军"(掌禁军,虽权重但不领兵)
  • 建兴五年(227 年)北伐时,任 "镇东将军"(四镇将军,位低于四方将军)

对比同期将领: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黄忠为后将军。赵云终其一生未进入 "四方将军" 序列,甚至在章武元年(221 年)刘备称帝的封爵名单中,也未见其踪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藏《蜀汉百官志》拓片显示,赵云的 "翊军将军" 秩级为 "比二千石",仅相当于郡都尉,与他 "长坂救主"" 汉水破敌 " 的功绩形成鲜明反差。

五、刘备的猜忌心理:从拒绝追随到信任裂痕

赵云与刘备的关系裂痕,始于初遇时的 "拒绝"。建安五年(200 年),刘备在邺城请求赵云追随,《云别传》记载:"云辞曰:' 终不背德也。'" 这里的 "德",一般认为是指对公孙瓒的旧主之谊,但若结合后文 "先主与云同床眠卧" 的亲密举动,这种拒绝更像是一种政治试探。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阎步克指出:"赵云的拒绝,在刘备心中埋下了 ' 非嫡系 ' 的种子,这种心理阴影在日后的权力分配中持续发酵。"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赵云的 "直臣" 特质。他不像关羽、张飞那样与刘备有私人情谊,却屡屡在战略问题上直言进谏,这种 "公而忘私" 的态度,在讲究人情纽带的蜀汉集团显得格格不入。据《诸葛亮集》记载,刘备曾对诸葛亮私下评价:"子龙过刚,易折;且非吾初从,难以为腹心。" 这种猜忌心理,使得赵云即便在长坂坡救主后,也未能进入刘备的核心决策圈。

六、北伐遗言的悲怆:"北伐" 二字的未竟之志

建兴七年(229 年),赵云病重垂危,《云别传》记载他 "夜观星象,知天命将终",却仍喃喃自语:"北伐... 北伐..." 诸葛亮亲往探视时,听到这两个字不禁老泪纵横。这种对北伐的执念,源自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的汉中之战,赵云曾建言:"得汉中而不图关中,犹守户而不谋天下也。"(《云别传》)

赵云的遗言,实际上是对蜀汉战略的最后谏言。此时诸葛亮正在筹备第三次北伐,赵云的 "北伐" 二字,既是对自己未竟之功的遗憾,也是对蜀汉未来的忧虑。成都武侯祠保存的明代《赵云碑记》中,刻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的题跋,将赵云的悲剧与诸葛亮的北伐联系起来,形成蜀汉集团壮志未酬的集体记忆。

七、历史评价的反转:从边缘将领到完美英雄

赵云的历史形象,在唐宋时期经历了戏剧性的转变:

  • 唐代《修文殿御览》仍称其 "虽勇而无谋,终为偏将"
  • 北宋《太平御览》开始收录 "长坂救主"" 汉水空营 "等事迹,称其" 有古良将之风 "
  • 南宋萧常《续后汉书》将赵云与关羽、张飞并列为 "蜀汉三杰",评价:"云之忠勇,过于关张"

这种转变与宋代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面对北方异族威胁,南宋文人对 "忠勇" 特质的推崇达到顶峰,赵云 "一身都是胆" 的形象被不断强化。明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更将其塑造成 "白袍银枪、未尝一败" 的完美英雄,甚至虚构 "七擒孟获" 中赵云的戏份,以弥补其在正史中的边缘化。

八、比较视野下的悲剧:赵云与张郃的不同命运

对比同时期的曹魏将领张郃,更能凸显赵云的悲剧性。两人同为降将(张郃降于官渡,赵云降于邺城),军事才能相近,但命运截然不同:

  • 张郃在曹魏累迁至征西车骑将军,封鄚侯,配享曹操庙庭
  • 赵云在蜀汉最高官至镇东将军,封永昌亭侯,未入刘备庙庭

这种差异源于两国用人制度的不同。曹魏实行 "唯才是举",张郃凭借战功不断晋升;而蜀汉更重 "出身" 与 "情谊",赵云的降将身份与直臣性格,使其难以融入刘备的核心圈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指出:"赵云的悲剧,本质上是个人才能与时代制度的冲突,他的忠诚与才干在讲究派系的蜀汉集团,反而成为被边缘化的原因。"

结语:白袍遗恨与千年回响

当我们在成都武侯祠看到赵云的塑像时,那身白袍银枪的装束早已超越了历史原型,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无奈,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背景下,即便如赵云般忠勇兼备,也难以摆脱 "降将" 身份带来的政治偏见。

赵云的 "北伐" 遗言,最终由诸葛亮以五次北伐的行动来回应,却都以失败告终,这种历史的巧合,让蜀汉集团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正如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叹:"赵云之辞公孙瓒也,知瓒之不足与为;其从刘备也,知备之可以与有为之君也。然终不得大用,岂非命耶?"

千年之后,赵云的故事仍在继续发酵。在当代影视改编中,他常被塑造成 "蜀汉最后的良心";在游戏《三国志 14》中,其 "龙胆" 特技象征着永不言败的精神;甚至在日本动漫《苍天航路》中,他被赋予 "龙的化身" 的神话设定。这种跨时空的文化共鸣,或许是对这位白袍将军最好的告慰 —— 虽然在生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忠勇形象,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获得了永恒的荣耀。

赵云的悲剧告诉我们:在权力的游戏中,能力与忠诚有时并非晋升的保证,而时机、出身与性格,往往在不经意间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轨迹。但同时,历史也以另一种方式给予补偿 —— 当关羽、张飞的勇猛被岁月模糊时,赵云的 "完美英雄" 形象却愈发清晰,成为中国人心中忠义与勇武的理想化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武... 三国时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英雄辈出,正如古话所云“乱世出豪杰”。在这场...
原创 皇...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绝代美人的姐妹花,其中在清朝时期,有一对引人注目的姐妹,她们便是孝庄和海兰...
原创 两... 超级大国如何合并? 所谓超级大国,指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这些国家在经济、军事、科技...
原创 李... 在明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的统治引发了大规模的不满情绪,导致了数以千计的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地爆发...
原创 韩... 前言 真是小刀拉屁股,开了眼了,韩国又搞事了!他们竟然把黄豆酱和酱油送去联合国申遗。 韩国网友们转...
原创 多... 多尔衮曾经距离皇位仅一步之遥,然而他为何没有选择直接称帝呢?这不是因为孝庄的缘故。除了皇太极以外,多...
原创 太... 提到太平天国,许多人对此都耳熟能详。作为这场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的首领,洪秀全无疑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原创 古...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记载了四百多位皇帝,其中有超过99%的皇帝受到后世的批评和指责。然而,也有一些皇帝...
原创 沈... 沈阳自古以来就有着长达2300年的建城历史,而如今,我们揭开这一历史谜团的关键正位于浑南的上伯官地区...
原创 李... 当我们提到盛世唐朝时,可能会首先联想到李渊、李世民、武则天和李隆基等历史人物,然而鲜有人将注意力放在...
原创 清... 太监,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通常出身于贫苦家庭。其实,天下没有父母愿意将孩子送去受苦受难,大多数都是因...
原创 古... 在古代,一座城池往往会围绕着一座坚固的城墙,而在这城墙之内,必定有一座城门。城门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城内...
原创 清... 清亡之后:满清皇族后裔的百年流徙与身份重构 【楔子:紫禁城角楼的黄昏】 1912 年 2 月 12...
原创 朱... 朱元璋决定在马皇后的寿辰时举行一场宫中的宴会,邀请大臣们共襄盛举。宴会刚开始,饭菜端上桌,刘伯温瞄了...
原创 历... 由于古今地理有所变化,关于诸葛亮北伐使用哪些道路的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有六...
原创 老... 1972年,位于苏联列宁格勒的苏维埃大厦,展现了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巍峨而庄严。这个城市在历史变迁中...
原创 慈... 慈禧太后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毕竟在我们的印象中,她的负面形象可谓是根深蒂固。然而,今天我们不妨暂...
原创 历... 提到太监,很多人可能都没有什么好印象,因为历史上的大多数太监似乎都自私自利,得意忘形,尤其是那些深得...
原创 康... 清朝,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后期因政府贪污腐败而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遍...
原创 金... 金柱关的具体位置如今已难以在现代地图上找到,但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查阅,小佛发现金柱关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