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三国的风云变幻,若要问谁是那个经天纬地的杰出人才,恐怕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将“诸葛亮”推为首位。诚然,依照《三国演义》的叙述,孔明的才华几乎达到了“妖孽”般的境地。不仅在战场上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指挥才能,他还在刘备落魄时挺身而出,从零开始建立了蜀汉政权,这一切足以证明他是那种可以辅佐帝王、佐国安邦的真正贤才。而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也可见一斑,正如他所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耳。”
然而,尽管刘备表面上对诸葛亮极为尊敬,但他对孔明的策略并非每次都言听计从,实际上也曾多次质疑和反对他的建议。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刘备为了给关羽复仇,倾尽蜀汉的国力发动对吴的战争。此时,诸葛亮多次苦口婆心地劝阻,但刘备依然一意孤行,最终发动了这场灾难性的战争。可以理解,刘备在关羽死后确实是愤怒而冲动,但还有一次,诸葛亮献上的计策,刘备同样没有采纳。这个计策不仅改变了三国的局势,更间接导致了关羽的死亡,并直接影响了蜀汉的命运。
这一切还要从刘备的“三顾茅庐”谈起。当时刘备正处于兵弱将寡的困境中,依附于荆州的刘表。尽管刘备名义上是刘表的座上宾,但他暗地里一直在收揽人心,积蓄力量,准备日后有所作为。在此期间,诸葛亮终于决定出山,并为刘备献上了有名的《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严格来说,这就是诸葛亮献给刘备的第一个计策,但若细看,这个计策本质上是让刘备首先稳住荆州。
虽然刘备当时赞同这个建议,但他并没有按诸葛亮的方案去实施。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刘表作为汉室宗亲,在刘备眼中这是一种“图谋不轨”的行为。事实上,刘备内心的真正想法并不是不想占据荆州,而是既想要地盘,又想保住自己良好的名声。他想效仿当年陶谦“让徐州”的做法,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声誉。然而,这样的机会终究是少数,而刘表的内政紊乱,已经使得刘备的机会越来越小。更糟糕的是,刘表的死导致荆州发生了内乱,刘表的儿子刘琮掌控了荆州,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正当这时,曹操南下的威胁让局势更加紧张。诸葛亮再次提出建议,要求以武力夺取襄阳,牢牢占据荆州,这是刘备最后的机会。如果他当时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成功占领了荆襄之地,那么他就不仅能够对抗曹操,还能稳固自己的势力,随后进军益州,夺取川蜀,三国鼎立的局面也许早已形成。然而,刘备却因为“仁义”二字,执意带着百姓渡江,再次走上了逃亡的道路。结果,荆襄的九郡被曹操轻松夺取,这也为“赤壁之战”埋下了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虽然当时实力较弱,但他经过在荆州一段时间的深耕,已经赢得了民心,士族的支持。当时的刘表内政混乱,军事力量四分五裂,刘备以少胜多、抢占荆州其实并非难事。可惜的是,刘备几次错失良机,未能采纳诸葛亮的谋略,最终导致了这场内外交困的局面。
刘备几度拒绝诸葛亮的建议,迫于无奈,孔明独自一人前往东吴与孙权展开“舌战群儒”,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以共同对抗曹操。虽说孙刘联手,实质上不过是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的信任并不牢固。幸运的是,孙刘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迫使曹操退居江北,尽管如此,曹操的实力依然不可小觑。刘备虽然从中获得了部分利益,拿到了荆襄九郡中的一部分,但却在赤壁之后吃了大亏。
更为尴尬的是,刘备因为兵力不足,最终不得不向东吴“借荆州”。然而,东吴并非软弱之地,周瑜早有吞并刘备势力的打算。于是,周瑜向孙权建议,趁机彻底削弱刘备势力,这也为后来的“二分天下”打下了伏笔。周瑜的策略本无可厚非,毕竟“孙刘联盟”并非真正的联盟,而是双方都有共同的敌人,各自心怀算计,合纵连横。
回到刘备的选择,如果当初他能听从诸葛亮的建议,早早占领荆州,那么他现在也不至于如此被动,甚至不需要低三下四地“借荆州”。虽然孙权最终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但这也埋下了后来的隐患。正如“关羽之死”所示,东吴屡次要求刘备交出荆州,关羽则坚决拒绝,甚至讽刺孙权为“虎女焉能配犬子”,这一言论彻底激怒了孙权,也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随着关羽被杀,荆州的控制权彻底丧失,刘备虽然成功占领了川蜀,但失去了荆州,也失去了继续扩展势力的基础。诸葛亮的“隆中对”计划彻底破产,蜀汉的命运变得越来越暗淡。最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死于白帝城,这场战役不仅让蜀汉的军事实力大损,甚至为蜀汉政权的衰败埋下了伏笔。纵使诸葛亮有着超凡的才智,但当被困于川蜀之地,六次北伐都未能有所突破。诸葛亮最终因劳累过度死于定军山,而孔明的去世也标志着蜀汉政权的彻底衰败。
这一连串的重大事件,都源于刘备当年未能听从诸葛亮的计策。最终,这不仅使得刘备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也将蜀汉推向了覆灭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