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操的一生可以说是全力以赴,倾尽心力进行长远的规划,但没过多久,天命的轮回便将青睐转向了司马氏。与曹操相比,司马懿显得更为沉稳深思,眼光远远超过了许多人。曹操生前,司马懿深知自己应该在“蛰伏”中等待时机,而这一点,正是他最终超过曹操的关键所在,他的智慧在当时甚至曹操自己都未曾察觉到。
在中国历史上的皇权斗争中,谋略的运用是制胜的核心,而从政治实践来看,曹操的谋略似乎在某些方面稍逊于司马懿。通过他们两人权谋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曹操的某些缺点也为司马懿后来的一系列成功铺平了道路。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
许多史家都赞扬曹操的识人之明,他在用人上向来果敢而精准。然而,在曹操眼皮底下,司马懿却能够保持低调,隐藏其真正的才华。曹操用了十多年才最终意识到,司马懿并非一个甘心做臣子的人。他甚至在司马懿曾任“太子中庶子”时,给他提供了接近太子的机会,这一安排为日后司马懿最终篡夺曹魏的江山埋下了隐患。
曹操一生奉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处世原则,对潜在的威胁总是果断消除。像杨修这样的小人物,他毫不犹豫地斩杀。但是面对司马懿,曹操却放松警惕,忽视了对方的深谋远虑,最终曹魏的江山真的是在他自己的手中丧失的。究竟这是为何?
1、扮猪吃老虎
司马懿出身于河内(今河南)温县的豪门世家,家族世代有二千石的官职。其父亲司马防曾在东汉末年担任尚书右丞,并举荐过曹操担任北部尉,因此曹操心中对司马家有感激之情。随着曹操权势的不断扩大,便将司马家人一一招入朝廷,以此回报。
司马懿自年轻时便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崔琰曾称他为“有非常之器”,这也吸引了曹操的关注。曹操决定以“司空”的名义征召司马懿入幕,然而,司马懿心里早有打算。他看透了曹操的野心与心狠手辣,觉得与其为这样一个人卖命,反而不如保持独立,不与曹操过于紧密地捆绑。
因此,在曹操第一次派人来征召时,司马懿装病躺床上,以“行动不便”为由拒绝了。曹操被他骗过,暂时放弃了此事。
2、识事务者为俊杰
数年之后,曹操已是丞相,权势巅峰。听说司马懿依旧不愿为自己效力,曹操这次下定决心派人带重话前去。使者被告知:“若司马懿再推托,便将其直接抓来见我!”
司马懿非常清楚,若再违抗,曹操必定不会轻饶自己。因此,他这次亲自迎接使者,表示自己之前的病情得到了神奇的康复。司马懿深知自己若表现得过于显赫,会引起曹操的忌惮;但若过于低调,也会让自己被曹操轻视。因此,他在曹操的阵营中,一直保持着低调与谦和,恪尽职守,处事沉稳,不显山露水。
司马懿的这种谨慎与冷静,使得他在曹操身边积累了多年的信任与支持。偶尔,他才会显露出一点“锋芒”,例如建安二十年,他随曹操征战汉中,张鲁投降后,他提出了乘胜追击,抢占四川的战略意见。虽然曹操并未完全采纳,但却意识到司马懿的战略眼光远远超出常人。
在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攻樊城,曹操因恐慌而计划迁都。是司马懿力劝他不要迁都,因为这将导致人心涣散,局势更加动荡。他分析了蜀吴联盟的不稳,提出利用孙权的矛盾,策划孙权出兵袭击关羽后方,最终解救樊城。这一计谋被曹操采纳,关羽因此失去了性命,蜀国实力大损,后来的刘备也因此遭遇了致命打击。
二、本人也不知道的最大优势
若说曹操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奸雄,那么司马懿则是另一个层面的“奸雄”。他低调地耕耘着权力的土壤,逐渐为自己的家族开辟了权力的通道。曹操去世后,司马懿深知大势已至,于是强力支持曹丕继位,自己逐渐成为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
直到司马懿去世时,曹魏政权的实权已经完全落入他手中。尽管他的一生充满了权谋斗争,但他最终的胜利,甚至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活得足够久”。他凭借强健的身体和坚韧的意志,打败了曹操、诸葛亮,以及曹操的两个儿子,最终获得了几乎无人能及的权力。
司马懿能够活到73岁,高寿的背后藏着他长期对身体的保养。他精于养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简朴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远离酒色,积极锻炼,甚至喜欢练习五禽戏。而曹操,因缺乏自我照顾,最终死于头风病,年仅66岁。诸葛亮亦因劳累过度,早早离世。
总结
司马懿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智谋与策略,更在于他明智地保养身体,活得长久。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健康是任何成功的基石,合理安排生活与工作,珍惜身体,才能在漫长的岁月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