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自古乱世出英雄”,这一说法在历史的长河中,往往是成立的。然而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些能力出众却未必被世人铭记的人,常常被忽略。其中有两位杰出人物值得一提,他们分别是蒯通和郦食其。
蒯通,原名蒯彻,秦朝末年生活在范阳(今河北)的一位谋士。他的名字在《史记》和《汉书》中因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而被改作“通”。蒯通以口才见长,善于分析事物的利弊,是当时享有盛名的辩士。他聪明而清醒,深知尽管刘邦对韩信给予重视,但韩信的才能已经超越了君主,日后难免落得个杀身之祸。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劝说韩信脱离汉朝的统治,图谋自立为王。
当韩信被封为齐王后,项羽也曾派遣使者试图拉拢他,蒯通却大胆地劝韩信:“足下若自以为能胜过汉王,欲为万世之业,我认定这是个误区……臣曾听闻,勇猛之者常遭主君的忌惮,而功勋卓著者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然而,韩信对此却充满犹豫,他认为刘邦对他恩重如山,现在生活安稳,因此不愿冒险行事。
蒯通早知韩信的结局注定是无望,他为了保护自己,选择隐匿身份,假装为巫祝。最终,蒯通的预见得到了证实,韩信被刘邦杀害,而蒯通则沦为阶下囚。刘邦对蒯通自然恨之入骨,甚至想要将其处死。然而,蒯通凭借着自己的口才,将逆境化为机会,成功保住了性命,后来还受到汉朝第二任丞相曹参的重用。有传言称,东汉末年刘表的谋士蒯良和蒯越都是蒯通的后代。
郦食其则是在楚汉争霸时代刘邦的重要谋士,他的才能不容小觑。当陈胜和吴广发起起义时,郦食其意识到这是一个可能改变局势的机会,但在局势尚未明朗之际,他也不敢随意选择自己的主人。后来,他遇到了刘邦,认为此人值得信任,于是便化名为高阳酒徒,投奔刘邦,成为其重要谋士,协助刘邦获得了不少胜利。
然而,郦食其的命运却也颇为悲惨。当韩信计划攻打齐国时,郦食其前去劝说齐王,最终使得齐王愿意投降汉王刘邦。然而,韩信本身却是个不太可靠的人,其手下的谋士蒯通认为在未接到汉王的指令前,应该继续攻打齐国,因此韩信便遵从了这个意见,根本没有考虑是否要同刘邦进行沟通。
原本齐国已经有投降的意向,并且郦食其与齐王的关系也相当良好,但韩信的鲁莽却将一切美好的愿景化为泡影。齐王把郦食其视作一个谎言连篇之人,自然不会善待他,最后将他处以极刑。就这样,这位重要的谋士因韩信的轻率而蒙冤而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否将自己的才能尽情展现,往往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能力,更与运气息息相关。显然,郦食其就是一个运气极其不佳的人。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