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提到中国历史上的“战神”,我们通常会想到像吕尚、白起、霍去病这些经历了无数战斗的大将,他们或许没有每一场战斗都胜利,但绝对拥有震慑敌军的实力,常常能在千里之外让敌人心生畏惧。然而,在唐朝的历史中,却有这样一位“奇人”,他虽然一战未胜、寸功未立,却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战神”。向来以知人善任、用人唯贤著称的李世民,难道在这次选择中犯了错误?
这位“战神”便是李世民的叔叔、李渊的堂弟——李寿,字神通。李寿年轻时依靠家境的优渥,结交了不少狐朋狗友,而他自己胸无大志,整日沉迷于享乐与闲适,对未来的追求全无。在当时的隋朝已逐渐衰弱之际,李渊看准时机,依托李世民手下的强大兵力和众多英雄豪杰,终于决定起兵反隋。而李寿作为李渊的堂弟,自然不能置身事外,虽然他并无战斗能力,依旧在无奈中加入了李渊的阵营。
李渊在自己登基称帝后,尽心照顾李寿,封他为大将军,并不断给予他官职,使他成为了手握权力与兵权的实权人物。然而,这位依仗李渊提携的大将军,却未能展现出任何令人称赞的军事才能。他并未取得过任何战斗的胜利,反而在一次次战斗中暴露出自己的无能与短视。李寿第一次出兵对阵的是隋朝的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本就兵力单薄,李寿轻松攻下魏县并斩杀两千余人,迫使宇文化及溃逃。然而,在宇文化及迫于粮草不足而投降时,李寿却因为欲掠夺财物而拒绝了投降,令其无路可走。李寿甚至因妒忌友军的功劳,荒唐地下令撤兵,导致原本即将结束的战斗再度陷入僵持。
当窦建德的军队经过时,李寿因畏惧不敢应战,选择了撤军避战。然而,窦建德轻松击败了宇文化及后,很快转而进攻李寿。李寿败退至李勣处,原本以为能与李勣联手抵抗窦建德,结果不久后却被两人一同俘虏。最后,依靠李世民派兵的援助,李寿才得以脱身。虽然李寿遭遇了如此多的失败和挫折,李渊和李世民对他并未做出严厉的处罚,仍然让他领兵继续征战。然而,李寿的失败导致了唐朝的河北防线被破,足以证明他根本没有独立作战的能力。
然而,李世民依然没有将李寿完全剔除,而是安排了一些较为轻松的差事给他,但再也不让他指挥重要战役。随着唐朝政局逐步稳定,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逼迫李渊将皇位传给自己。虽然李寿并未直接参与此事,但由于与李世民交情深厚,他在事变前曾与李世民同饮,显示出他对局势的敏锐洞察。最终,李寿站对了阵营。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朝堂上进行论功行赏时,李寿对自己的封赏极为不满,认为自己应当得到更高的待遇,毕竟他是开国元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李世民当场回击道:“叔叔您虽是最早响应起兵的人,但那也是迫于形势所逼,事实上您并未立下任何赫赫战功,封赏不过是看在亲戚情分上罢了。”李寿被这一番话噎得无言以对。
贞观四年,李寿去世。李世民为其追封为司空,并在他的墓志铭中大加美化,将这个未曾赢得任何胜利的将军赞誉为“战神”。这种做法让后人不禁发出感叹,李寿虽无建树,却因特殊的政治敏感度与家族关系,最终得到如此殊荣。
结束语:
李寿虽然并非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但他的政治眼光与立场却非同一般。他能够第一时间响应李渊的起兵号召,并在李世民崛起时精准选择站队,这使得他在动荡的局势中能保全自己的地位。因此,李世民可能考虑到亲情的因素,在墓志铭上给予李寿“文武双全”的美名,意图让他流芳百世。正是这种独特的“厚爱”,让李寿的故事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