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时代,其疆域曾达到历史上最广阔的程度。在元朝的统治下,除了几个重要的汗国之外,元世祖忽必烈直接管理的领土面积就高达1372万平方千米,的确是一个辉煌的盛世。然而,仅仅经过96年,曾经强大的元帝国便走向了分崩离析的境地。与此同时,南方的朱元璋看到了这一历史转折的机会,于是在公元1368年,他派遣将领徐达攻占了元朝的京城——大都,象征性地宣告了元朝作为全国性政权的灭亡。但是,若我们仔细分析元朝的疆域,就会发现明朝的国土面积相较于元朝小得多。那么,有人不禁要问:朱元璋为何主动放弃了元朝的大部分故土呢?
实际上,朱元璋并非不愿意收复这些领土,对于他来说,这是一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艰巨任务。在攻下元朝的都城后,朱元璋完全没有松懈,紧接着对元朝进行了八次规模庞大的军事打击。除了第二次北伐未能取得显著战果外,其余的战役都大幅扩展了明朝的领土,使明朝的国界拓展至辽东地区。然而,以下几个客观条件使得朱元璋的军事成就受到了严重限制。
首先,蒙古骑兵的机动性极强。只要有马匹在手,蒙古军队便能灵活调动,即使朱元璋再如何筹划谋算,每当面对蒙古骑兵,仍然难以追击,他们总能凭借灵活的机动性神秘消失。此外,蒙古地区的气候变化剧烈,四季交替时风沙肆虐,对于习惯于中原气候的明军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严苛的考验。
其次,自从元顺帝北逃以来,元军中涌现出了一位杰出的将领——扩廓帖木儿,常被称作王保保。他与元顺帝的儿子元昭宗情同手足,立志要复兴元朝。他成功挫败了明军的第二次北伐,使北元获得了一段喘息机会。在明朝后期,朱元璋又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了许多优秀的武将。因此,明初的顶尖将领大多在朱元璋手中陨落,明朝也就更难安排时间和精力对付蒙古军队的侵扰。
朱元璋去世后,明朝经历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朱棣获得了胜利,并迅速将都城迁至北京。此时的朱棣,已将蒙古视为一个独立而且不能小觑的力量,完全没有了朱元璋那种雄心勃勃的复兴愿景。在与蒙古军队的交战中,朱棣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战略,只求能稳住祖辈所遗留下的疆土。此后,接任的明朝皇帝们更是无法企及收复被蒙古占据的土地的理想,显得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