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为冷酷无情、好杀成性。从1368年登基以来,朱元璋对待自己的大臣可谓极为严苛。无论官员贪污金额多么微小,即使只有60两黄金,只要被查出,也一定会被斩首示众。更何况,如果有臣子违背了他的命令,甚至与他发生争执或口角,朱元璋便会毫不犹豫地动手,处决的方式往往是连坐,即便是与罪犯有亲戚或邻里关系的人,也会一并处决,这样的铁血手段令许多大臣心生恐惧,生怕自己在不经意间引起皇帝的不满而遭遇杀身之祸。
然而,朱元璋在施行严苛统治的同时,也开创了一项极具创新性的制度——言官制度。顾名思义,言官就是专门向皇帝进言的官员,他们的职责并非歌功颂德,而是敢于直言不讳,甚至批评皇帝的过失与错误。言官们往往是皇帝和朝廷中的“刺头”,当皇帝犯错时,他们的职责就是毫不留情地揭露,并且这些言论将被载入史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朱元璋虽出身平民,且习文不深,甚至登基后仍无法熟练使用文言文,下诏时多用白话文。他设立言官制度,显然是为了给自己一个自我约束的机制,借此防止权力的滥用。虽然在后世,言官的权力逐渐增大,甚至能够左右帝王政策,但在朱元璋的时代,言官的权力并没有那么强大。如果言官公开侮辱朱元璋,往往是自取其辱,甚至引发更大的冲突。
其中,一位名叫范文从的言官尤为显眼。范文从担任监察御史一职,专责监督皇帝与大臣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任何不当行为,他便立即上奏批评,且史官会紧随其后记录下来。尽管监察御史的职位并不高,似乎不具备太多实权,难以从中获益,但范文从依然十分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日复一日地对皇帝进行严厉批评。
朱元璋成了范文从批评的主要对象。每天,朱元璋都会收到范文从的奏折,内容是对他的一番痛斥。如果朱元璋召见他,往往也是范文从一方倒打一耙,毫不留情。一开始,朱元璋认为这些批评还算有益,能帮助自己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错误,且还能展现出自己宽容大度、广开言路的贤明形象,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然而,随着范文从批评越来越严厉,朱元璋逐渐感到无法忍受。渐渐地,范文从的言辞越来越过分,甚至让朱元璋的面子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于是,朱元璋开始多次提醒范文从,要他适度一些,顾及一下皇帝的尊严。然而,范文从丝毫不为所动,仍旧不加收敛。对于那些敢于上书骂皇帝而被杀的言官,后人往往会给予极高的评价和敬仰,这让范文从丝毫不畏惧死亡。
最终,朱元璋忍无可忍,下令将范文从抓捕,指控其“欺君之罪”。只待刑部拟好文书,便会将范文从一家老小以及相关亲属一同处决。可当刑部将拟好的文书呈交给朱元璋时,朱元璋看到上面写着范文从是苏州人时,面色一变,马上命人将范文从提审。当他得知范文从竟与宋朝名将范仲淹有亲戚关系时,朱元璋立即问范文从是否与范仲淹有血缘关系。范文从拿出家族族谱,确认了自己确是范仲淹的后代。朱元璋对范仲淹的事迹极为敬重,感到非常愧疚,于是决定放过范文从,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行,还恢复了他的官职,并且赠送了五面免死金牌。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尊敬范仲淹,主要是因为他本身深受元朝暴政的影响。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年,目睹了元朝蒙古统治者的冷酷无情以及无作为的统治,这让他心生仇恨,也直接促使他走上了反抗之路。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文化名人,还是一位优秀的将领,曾亲自带兵远征西夏,并提拔了名将狄青。在1044年,范仲淹通过巧妙的军事和外交手段,迫使西夏与宋朝签订和平协议,成功稳定了边疆。作为同样推翻外来统治的朱元璋,他对于范仲淹的许多成就和做法充满敬意,也因此格外宽容于范文从。最终,范文从的家族在朱元璋的宽待下,繁荣昌盛,世代享有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