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肯定知道书中有个非常著名的故事,那就是诸葛亮智退五路兵。故事的背景是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蜀汉的统治发生了更替。魏国见到蜀国的局势动荡,便联合东吴、西蜀降将孟达、羌族首领轲比能以及南蛮首领孟获等一同对蜀汉展开了五路联合进攻。面对如此局势,刘禅感到十分害怕,立刻前往求助于自己的相父诸葛亮。诸葛亮镇定自若,安排了五路兵力来应对敌军的进攻。
赵云率领一支大军驻守阳平关,成功抵挡住了魏国大都督曹真的进攻;李严则拒敌于永安,他与孟达曾是生死之交,因此李严通过书信劝说孟达,孟达便以身体不适为由停止了进攻;邓芝则出使吴国进行斡旋,孙权原本就对攻蜀没有什么兴趣,见使者到来,便暂时搁置了战争计划;魏延则带领军队在南方采取游击战术,反复从左到右变换阵地,迷惑了蛮兵,使其无法确定方向,最终不敢继续进攻;马超则紧守西平关,凭借他在羌族中的威名,敌军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就这样,蜀汉的五路大军成功遏制了敌人的进攻。
这场战役不仅极具戏剧性,更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华,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这个故事尽管精彩,却并非真实历史,而是罗贯中所编的虚构情节。不过,历史上确实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在太兴元年(公元319年),鲜卑英主慕容廆成功应对了敌人的三路联攻,展现了与诸葛亮相似的军事智慧。
1. 英武少年,扶助民生
慕容廆的历史背景相当显赫。他曾经协助司马懿平定辽东的公孙渊,立下赫赫战功。慕容廆的祖父是率义王幕户跋的后代,父亲慕容涉归也因为立下赫赫战功而被晋武帝封为鲜卑单于。慕容廆继承了家族的地位,被封为鲜卑都督。年少时,他身高八尺,英俊挺拔,气度非凡,被誉为“治世之才”。长大后,他继承了部族的领导权,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实施法制,致力于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
在年间的四州灾荒中,冀州附近的幽州也受到了影响,慕容廆心生怜悯,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获得了百姓的高度认可。鲜卑段部对慕容廆的快速崛起感到威胁,时常派兵骚扰他,而慕容廆则保持冷静与忍让,避免与邻敌发生冲突。他的宽厚政策为百姓提供了安定的生活环境,成为了许多流民选择的避风港。
历史学上有一句俗语:“用脚投票”,意指百姓会选择迁徙到治理良好的地方。慕容廆的治国之道,使得大批百姓纷纷投奔到他的地盘,使得他所在的区域逐渐人口增加,实力不断壮大。
2. 遭人嫉恨,不慌不忙
然而,慕容廆的成功并非没有敌人。当时的平州刺史、东夷校尉崔毖便因慕容廆的迅速崛起而感到不满。崔毖出身名门望族,表面上装作礼贤下士,试图吸引百姓的归附,但他做出来的政绩远不及慕容廆。百姓自然不为所动,纷纷选择支持慕容廆。这让崔毖感到愤怒,他把所有的不满都归结到慕容廆头上。
但由于自己的兵力远远不及慕容廆,崔毖并不敢直接与他发生冲突,而是采取了阴险的计谋,试图挑拨鲜卑各部之间的矛盾。崔毖暗中联络高句丽、宇文鲜卑和段部鲜卑,希望通过三方联军攻打慕容廆,从而瓜分他的领土。高句丽和鲜卑的各部族果然接受了这一提议,纷纷集结兵力准备进攻。
面对敌军的联合进攻,慕容廆没有慌张,而是冷静分析敌情,他认为这些联军尽管兵力庞大,但缺乏统一指挥,内部并不团结。于是他决定稳住阵脚,采取拖延战术,等待敌军之间出现裂痕,进而一举反击。
3. 巧计迭出,一战而胜
随着时间推移,联军之间的矛盾渐渐浮现,攻势开始减缓。慕容廆利用这一机会,巧妙施计,他派使者送去牛酒,犒劳宇文部,借此散播敌人之间的不信任,最终高句丽和宇文鲜卑因相互猜疑而撤兵。宇文部的大将宇文悉独官意识到自己被孤立,怒不可遏,决定带领全军单独进攻慕容廆。
慕容廆则趁机部署了精锐兵力,设下了周密的伏击计划。通过调动儿子慕容皝、慕容翰等将领,设法从各个方向发起攻击。宇文悉独官未曾防备,前方战斗尚未打响,侧翼的慕容翰已率兵突袭其军营,纵火焚烧,造成了巨大的混乱。宇文部最终全军覆没,宇文悉独官逃亡,慕容廆成功将敌军彻底击溃。
在战斗中,慕容廆还意外获得了皇帝的玉玺,这一战功赫赫,令他更加声威远震。崔毖见局势不妙,派遣兄子崔焘前来祝贺,但这一举动迅速被慕容廆识破。慕容廆冷笑不已,要求崔焘归劝崔毖投降,否则后果自负。
最终,慕容廆完全征服了崔毖的势力,并让其家族和士兵投降,亲自安置他们在棘城,并给予宾客待遇。通过这场精彩绝伦的战斗,慕容廆不仅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还展现了令人钦佩的军事谋略和心机。这场以智胜力的战斗,无论是在战略布局还是战机捕捉方面,都堪与诸葛亮的智谋相提并论,堪称草原英主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