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帝城,刘备临终托孤时,饱含深情地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一番话显示了刘备对儿子刘禅的殷切希望和对诸葛亮能力的肯定。但设想一下,如果就在这个时刻,诸葛亮反过来说:“刘禅实在不行,不如我来担任这个重任。”那么,岂不是立刻就会被称帝了吗?
不过,我想说的是,若诸葛亮真的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他的前途将会岌岌可危。因为刘备托孤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看到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如果刘备心里没有让儿子刘禅继承的意图,他完全可以选择禅位或者传位。倘若刘备真心希望诸葛亮当皇帝,早就会准备好诏书,并时不时给手下们透露一下,说他器重丞相,未来大家都要好好辅佐,否则就是违抗他的命令。可现实却是,刘备没有这样做。他召唤诸葛亮,显然是希望他能辅佐儿子刘禅,而不是让他立即掌握权力。我可以大胆猜测,若诸葛亮一同意,刘备恐怕立刻就会对他下手。
从另一角度看,刘备的安排并不止于一个顾命大臣,他还设有另一位重要角色,那就是李严。李严是益州投降而来的军事将领,与诸葛亮属于不同阵营,却是一名极具政治头脑的武将。在刘备交给他的任务中,李严的表现一向出色,刘备眼光极为独到,虽然他曾低估陆逊,但总体上并不曾大错。而李严的存在,使得诸葛亮不可能独掌大权,为刘禅留下了一位相当出色的助手。
因此,可以说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不可能自立为帝,若真如此,他的生命将岌岌可危。然而,诸葛亮在后来掌握了大权,却为何不称帝呢?我认为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诸葛亮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贤能形象。他在刘备的集团内表现出的是一个机智谋略的谋士形象,一直以全心全意为国家尽忠为己任。如果他突然称帝,那么他就不再是一个权谋家,而成为了野心家,这不仅影响了他的声誉,还可能使他在外部获得敌视,在内部也难以赢得拥护。
其次,刘备的集团一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毕竟刘禅也是刘氏一脉的人。如果诸葛亮造反,成为新的掌权者,天下的支持和声望将会瞬间崩溃,刘氏集团在他的掌控下也就将不复存在。
再者,诸葛亮本质上是一位文人,并未抱有称帝的野心。若他真想追求权力,有许多更优越的选择,比如支持更具胜算的势力,或者自立门户进行统一斗争。
此外,刘备集团内部的其他成员也不会轻易承认诸葛亮称帝的决定。以赵云为代表的其他将领,他们虽然十分敬重诸葛亮,但如果他取代了刘氏,势必会引起将士们的反感与敌视,甚至要为刘氏复仇。
而在当时,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忠君爱国的观念始终占主导地位,所以诸葛亮也不可能轻易打破这一原则。
最后,诸葛亮已经掌握了实权,而刘禅对他也非常依赖,然而他何必去做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呢?
综上所述,诸葛亮根本没有必要去触这个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