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刘备三度亲访诸葛亮的茅庐,诸葛亮便果断投身于蜀汉的发展,毫无疑问地成为其主要领导者。他满怀憧憬地期待,这条小船终有一天能成长为巨轮,在风浪中驰骋。然而,现实总是残酷,尽管诸葛亮在这数十年的奋斗与苦心经营中,始终未能实现北伐的宏愿。尽管他在与司马懿的多次较量中颇占优势,却始终无法迈过那道“雷池”。在他第七次出征祁山时,最终迎来了自己悲哀的结局。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诸葛亮采取了周密的安排,力求蜀军能够顺利撤离。当夜,诸葛亮凝视星空,深知自己的生命已所剩无几。与此同时,司马懿也在暗中伺机,期待着诸葛亮去世后能立即对蜀军展开猛烈的攻势。诸葛亮心中明了,如果没有他的存在,蜀军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为了确保蜀军能全身而退,诸葛亮在未能延续寿命的情况下,留下了最后的手段,为蜀汉的未来贡献出最后的力量。
在《三国演义》第114回,标题为“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诸葛亮叮嘱杨仪,在他去世后,口中要含七粒米。“我死后,不可大张旗鼓地发丧;你们应当用一座大龛将我的尸体安置其中,口中含七粒米,脚下点一盏明灯,军中务必保持安静,不要举哀:这么一来,我的将星就未曾陨落,我的灵魂也能自此镇守。”
古人重视天象,认为天上的某颗星宿象征着地上某个人。诸葛亮也有一颗代表自己的将星,如果这颗星星陨落,便意味着他的终结。诸葛亮曾通过观星得知庞统的死讯。然而,擅长天象观察的并非只是诸葛亮,司马懿同样对这些天文算法十分了解。因此,诸葛亮必须巧妙地迷惑司马懿,使其相信自己尚未去世,从而为蜀军的撤退赢得必要的时间。
诸葛亮的安排是在他死亡之后,让人把七粒米放入他的口中。选择七粒米的原因在于古代人们认为“七”是个神秘的数字。月亮的一个周期是七天,通常灵魂会在死后的七天内回归。因此,口中含七粒米,意味着试图掩盖自己已经去世的事实,象征着他的将星不会就此陨落。诸葛亮正是通过这种策略,成功塑造了将星不陨落的假象,让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争取了蜀军撤退的时间。
那么,诸葛亮为何需要口含米呢?这与古代的葬礼等级制度密切相关。通常,皇帝的口中含的是玉,而一般的士大夫口中则含有饭。作为士大夫的诸葛亮,按照古礼,应该含饭。因此他要求在临终时口含米,符合当时的礼仪规范。在《周礼》中也有相关记载:“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
可以说,这场死后的安排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最终对决。虽然诸葛亮在此局中似乎战胜了司马懿,然而他也因此失去了继续博弈的机会。诸葛亮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不充分展现了他的忠诚与坚定,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令人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