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您继续阅读之前,请先点击“关注”,这样不仅能方便您与他人讨论与分享,还能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58年1月,毛主席在一次与时任总后勤部政委的余秋里的会谈中,提出了让他担任石油部长的想法。
“中央打算让你和李聚奎同志调换一下职务,你怎么看?” 毛主席开门见山地说道。
余秋里听后,虽然心中有些犹豫,但还是表示:“主席,我从未涉足过工业工作,也没有学过相关的知识,恐怕无法胜任这个职位。”
没想到毛主席在听后笑了笑,调侃道:“如果你转业的话,可能会有一笔丰厚的财务收入哦!”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会决定让余秋里担任石油部长?余秋里最终是否接受了这个挑战呢?
一、接纳挑战,从失败中汲取成长
石油一直是工业发展的核心,全球各国工业史反复证明了石油的重要性,毛主席对“地球之血”的关注与重视也从未改变。回顾第一五年计划,唯一没有完成的任务就是石油工业的建设。
为了弥补这一空白,1958年初,周总理请彭德怀推荐一位高级将领接替李聚奎,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经过多方考虑,余秋里的名字最终被提到毛主席面前。
尽管一些人认为余秋里年纪偏轻,但他自土地革命时期便开始从军,在工作中表现出过人的能力,吃苦耐劳,这让毛主席非常欣赏。
1958年1月,毛主席获悉余秋里对任命的迟疑,便特地找来与他谈话。
“主席,我从未涉猎工业领域,担任这个职位,我怕完成不好任务。”
毛主席立刻安慰道:“你在军队担任总财务部长,精通算账,能带兵,且擅长做思想工作,我觉得你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毛主席接着说道:“其实,搞经济、搞石油就像打仗一样,需要战略眼光,还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决战的精神。”
看到余秋里终于有了信心,毛主席又笑着说:“是不是不愿意脱掉军装,不想转业?部长以上的职务变动,并不代表转业,只是党内的岗位调整。不过,如果你真的转业,倒是可以大赚一笔!”
余秋里笑着回应:“主席,我从未考虑过转业的问题。我会服从中央的安排,做好石油工作。”
就这样,在毛主席的鼓励下,余秋里决心脱下他穿了多年的军装,正式担任了石油部部长。
上任后,余秋里根据当时中国石油的现状,提出了打歼灭战的思路,他集中资源,重点攻克关键区域,力求通过一处带动整体,从根本上扭转石油资源短缺的困境。
事实上,李聚奎在任内曾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但其产量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石油勘探大多集中在西部,东部地区几乎没有勘探。因此,余秋里决定将东部的勘探作为优先任务,并将松辽、苏北和山东地区列为重点勘探目标。
不久后,川中地区的三口基井喷出大量原油,显示出该地区地下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然而,在随后的勘探中,部分钻井出现了产油量不足甚至停止出油的情况。时任川中矿务局的总地质师李德生建议暂停进一步开采,待进一步积累资料再作决策。然而,余秋里未采纳该建议,反而继续加强开采。
然而,川中的地下地质非常复杂,油田并未形成连片的富油区,这一过程中,余秋里总结了教训,重新调整了策略。随后,他将李德生调至石油部,并在会议上公开道歉,表示将吸取这次的教训,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尽管川中地区的勘探经历了挫折,但松辽平原的勘探则取得了突破,最终大庆油田的发现,成为全国油田勘探的重大胜利。
二、大庆油田的发现,摆脱贫油困境
1957年7月,一支7人组成的地质研究队伍前往松辽盆地,经过勘探,他们确认松辽盆地是一个潜力巨大的石油区。1958年7月9日,第一口基准井(松基一井)在该地区开始钻探。然而,直到钻至1879米深时,依然未能发现石油。
8月6日,第二口基准井(松基二井)也在南部地区开始钻探,但结果依旧不理想。
此时,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石油短缺问题。两口井的钻探失败几乎浇灭了所有人的热情,第三口井的钻探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严密的勘探和科学推演,专家们最终决定将第三口基准井(松基三井)的位置选在了肇州县的大同镇高台子。1959年4月11日,松基三井正式开始钻探,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勘探出棕褐色的油砂,证明地下储有石油。
然而,随着钻探深度的加深,当钻头下至1461米时,井孔出现了倾斜问题。此时,是否继续下钻成为了一个难题,专家们的意见也分歧严重。余秋里作出了果断的决定,指示工人们进行固井试油,并根据试油结果决定是否放弃松基三井。
经过反复的射孔试油,终于在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了原油,喷射至高空。这标志着大庆油田的成功勘探,也为中国的石油事业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余秋里不满足于此,他和专家们展开了更加深入的讨论,研究大庆长垣地区的含油面积和油气富集区。通过进一步的勘探,最终确认了大庆长垣是一个极为富饶的油气区。这个发现不仅让大庆油田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富油区,还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重要位置。
这一喜讯传到北京,毛主席亲自称赞:“余秋里真是个帅才。”
三、余秋里与大庆石油的命运
在确定了大庆油田的富油区后,余秋里决定加大开采力度,把勘探任务当成一场艰苦的战斗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动员开始了,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调集到大庆油田,中央还专门为此批准了充足的经费和原材料,余秋里亲自前往现场指挥。
1960年3月,各地支援的大庆石油队伍汇集到大同镇。然而,随着萨尔图区的高产油井的发现,原定的开发计划出现了问题。萨尔图的油气产量远超大同镇,但大同镇已经修建了许多生产设施和公路,投入了大量成本。余秋里面对困难,果断决定将开采重点转移到萨尔图,这一决策加速了大庆油田的开发。
在随后的“石油大会战”中,余秋里亲自发动工人,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口号。尽管冬季寒冷的挑战接踵而来,大庆的石油生产依然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余秋里还关心着工人们的生活条件。他亲自调查食堂问题,解决了粮店短斤缺两、食堂饭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余秋里还鼓励工人们参与农副业,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结语
这位历经长征的“独臂将军”,无论在战场还是石油事业中,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毅力与智慧。余秋里的努力不仅使中国石油事业实现了自给自足,还为后人树立了无私奉献、坚定信念的榜样。
正如他曾经说过的:“敌人打断了我的左臂,我还有右臂。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就要革命到底。” 余秋里的一生,正是这句誓言的最好诠释。
1999年2月3日,85岁的余秋里因病去世。留下的不仅是传奇的故事,还有那种勇于担当、毫不畏惧困难的革命精神。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个“关注”,成为铁粉,我们将定期为您推送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