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这句耳熟能详的谚语在历史上常被引用,尤其是在谈及诸葛亮的智谋时。在敌军人数众多而我方兵力稀少的险境中,诸葛亮表现出惊人的冷静与果敢,施展了闻名遐迩的空城计,成功地欺骗了司马懿及其庞大的军队。虽然这是一招险中求胜的伎俩,但他却成功地让敌军陷入了迷惑之中。诸葛亮以“多智而近妖”而闻名,智慧与才能无需多言;然而,身为曹魏权臣及军事谋略家的司马懿也绝非普通角色,为何在如此瞬息万变的局势中轻易被对手所迷惑?
在嘉平三年,司马懿去世时,将自己的儿子们召唤到床前,才将多年来埋藏于心的空城计的真相浮出水面。那么,司马懿心中深藏已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空城计的成功在于心理战的运用,正如古人所说的“富贵险中求”。诸葛亮的冷静与机智使得他在危机时刻想到使用这样一个高风险的计策,这其中实际上含有一定的赌博成分,然而幸运的是,他的选择最终迎来了胜利。诸葛亮透彻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行事小心的心理特征,才得以大胆采用空城计,顺利地将敌军驱逐,解救了自己所面临的困境。
实际上,空城计的故事是后来的文学家罗贯中基于西晋时期的郭冲撰写的“条亮五事”所改编,历来引起了不少争议。在这些争论中,争议的焦点往往不在于诸葛亮的智慧,而是针对司马懿当时的反应。有人怀疑,即使司马懿再小心谨慎,也应该可以先行包围敌营,然后再靠近观察,绝不至于因恐惧而退缩,这种行为看似与他一贯的作风不符。
因此,在众说纷纭之中,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诸葛亮的“神奇之处”,而忽视了司马懿在此过程中的不寻常表现。临终前,司马懿感慨地说道:“我一生事奉魏国,世人常疑我怀有异心,心中常感恐惧。”他的这番话,实际上是在警示后代子孙,提醒他们要谨慎行事,因为父亲虽为曹家忠臣,却始终遭到怀疑,生活在深深的不安之中。
正如司马懿所言,他的一生几乎都在面对来自曹家的猜忌,处境危险到几度冒着丧命的风险。假如当年他破了空城计,杀掉了诸葛亮,那么将再无对手与之抗衡,并且曹家也可能因为对他的忌惮而将他除掉。因此,司马懿在此局中的“中计”之举,实际上也是为了自保,为了避免自己陷入更大的风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