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发生了一场改变历史的重大战役,直接影响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羽在樊城一战中,以水淹七军之计重创曹魏,威震敌军。然而,东吴趁虚而入,偷袭荆州,致使关羽最终败走麦城。在魏蜀两国元气大伤之际,东吴顺利占领荆州,一跃成为三国中仅次于曹魏的强国。尽管如此,关羽始终是刘备的得力助手,在荆州这个关键战略地带,他的失守意味着关羽一人的生命安全也成为重中之重。然而,关羽就这样在距离刘备仅20里远的地方被杀,而刘备竟未采取任何行动来援救他。
刘备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在他年轻时,关羽和张飞是唯一的支持者。刘备与这两人携手从一个普通的义勇军首领一路成长,最终成为一方之主,建立了蜀汉政权。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刘备对关羽与张飞的深厚情谊也日益加深。为了表达对两位老兄弟的厚意,刘备将张飞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禅,两家从此结成姻亲。为了让张飞能够安享晚年,刘备甚至将他调到相对安全的后方。在这期间,关羽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受到了刘备的极高信任,担任荆州的守护者。尽管当时蜀汉只有荆州和益州两块领土,刘备仍毫不犹豫地将这片关键之地交给关羽,足见他对关羽的依赖和信任。
随着蜀汉的建立,刘备开始封赏五虎上将,其中包括年老的黄忠。尽管刘备有自己的考量,关羽对此感到极大的不满,认为黄忠这样的老兵根本无法与自己相提并论,充满了对自己能力的自信。这一行为成为了关羽第一次对刘备产生的不满,而刘备也从此感受到了关羽的一丝变化。此外,关羽与刘备在一些重要事务上的分歧也渐渐浮现,特别是与孙权联姻的事情,更加深了两人之间的隔阂。关羽甚至开始有了自立门户的迹象,流言四起,称他有意在荆州自立为王,秉持“听调不听宣”的态度。这一切都让刘备感到深深的不安。
为防止关羽过于强大,刘备派遣自己的小舅子糜芳前往荆州负责后勤,期望能够有效制约关羽的权力。然而,关羽对糜芳却极为苛刻,无论刘备如何要求,关羽都不愿意给他面子,这使得刘备倍感尴尬。在关于刘封这个义子问题上,关羽更是直接提出“杀了了事”,丝毫不顾及刘备的情面,显现出他的傲慢与对刘备权威的挑战。关羽不再是那个忠诚的战友,他的行为让刘备逐渐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关羽虽然英勇,但在军令上的反叛却成为他与刘备关系破裂的导火索。早在刘备与诸葛亮策划北伐时,关羽与诸葛亮的矛盾不断。关羽固执己见,自认为比诸葛亮更能出谋划策。在蜀汉全力准备北伐时,关羽却在没有得到刘备同意的情况下,擅自调兵,进攻襄樊。关羽如此私自行动,已经触犯了刘备的底线,任何君主都不会容忍部下的这种行为。襄樊之战中,关羽成功地水淹了曹魏的七军,威震四方,这也使得刘备对关羽的担忧愈加加深。倘若关羽继续如此成功,他或许会在荆州树立自己的独立地位,甚至取而代之。关羽已经有了与刘备平起平坐的野心,这无疑让刘备的处境更加危险。
关羽最终在麦城战败,并向刘封请求支援,但刘封却果断拒绝了他。刘封能够置关羽的生死于不顾,显然是得到了刘备的默许。在这背后,隐藏着刘备心中的复杂情感:他对于关羽的忠诚早已不再。即便如此,刘备仍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而是始终未能给关羽一个及时的援助。在地理距离上,刘备只需派兵赶往麦城不过两三个小时,然而他选择了袖手旁观。
关羽的死亡引发了刘备的巨大反应,但他并未如预期那样誓言为关羽复仇,反而在诸葛亮和赵云的劝阻下冷静下来。即使张飞为此悲伤欲绝,刘备依然处于冷漠之中,丧失了以往的理智。最终,刘备原谅了当初投敌的糜芳,甚至放过了拒绝援救关羽的刘封。从这些事态发展来看,关羽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已经没有当初的深厚兄弟情谊。刘备的冷漠和宽容,或许就是因为他意识到关羽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臣子的忠诚与敬意。
总结来看,刘备放弃援救关羽的决定,实际上源于关羽功高盖主,而关羽对刘备的多次挑战和不服从最终让两人关系破裂。关羽似乎已经不满足于只做刘备的部下,想要与刘备平起平坐,而刘备绝不会允许这种局面发生。这也解释了为何在距关羽仅20里之地,刘备依然选择了袖手旁观,让关羽最终孤独地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