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末期,确实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在魏灭蜀之战中,蜀军的几位主要军事将领,如姜维、廖化、张翼和董厥,年龄都已不再年轻,特别是廖化,甚至以七十高龄亲自率军出战。这一现象充分显现出人才匮乏的困境。有些人将这一现状归咎于诸葛亮未能有效挖掘并利用人才,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对诸葛亮而言并不公正。
蜀汉后期缺乏可用之才,首先是因为在魏、蜀、吴三国之间,蜀汉的实力无疑是最为薄弱的。蜀汉仅占据了益州一地,国土面积最小,人口也相对少。人口的稀少必然导致人才的缺乏。此外,当时益州的开发程度与北方各州相比同样显得落后,未能形成足够的人才储备。因此,蜀汉的基础薄弱无疑是导致人才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为重要的原因,与蜀汉政权自身的特性息息相关。刘备作为外来者进入益州,而在此之前,刘焉和刘璋也以外来者的身份对益州的本地豪强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导致了本土派对刘备的潜在敌意。刘备也意识到本地豪强势力过大可能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因此在用人方面对益州人士持谨慎态度。
因此,在蜀汉初期,掌握权力的主要是长期跟随刘备的元老派、刘备在荆州招募的荆州派,以及从东州随刘焉迁入益州的东州派。这些派系在本质上也是外来者,因此也成为了蜀汉政权统治益州的核心支柱。在诸葛亮掌握蜀汉军政大权后,他基本上延续了刘备的用人政策,仍对益州本土人士采取了小心翼翼的态度。所培养的接班人蒋琬和费祎,都是来自荆州的士人。
这并不是诸葛亮狭隘自私,更多的是因为益州本土势力与外来势力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为了维护蜀汉政权的稳定,诸葛亮在用人选择上并没有太多余地。失去荆州之后,荆州派人才的补充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加上夷陵之战中损失惨重,使得诸葛亮在可选择范围内,开始逐步引入一些益州本土人士,例如张裔、费观、董和、马忠、张嶷、王平、句扶和柳隐等,他们都是益州本土派的杰出代表。
因此,从用人方面来看,诸葛亮并未犯下致命的错误,更多的人才短缺问题是由客观因素所造成的。蜀汉政权的局限性和历史背景共同导致了这一困境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