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帝王高居权力之巅,身处权力漩涡之中,难免生疑。即便是那些曾并肩作战、立下赫赫战功的老臣,也难免被皇帝怀疑。对此,我们可以理解,毕竟“高处不胜寒”,皇帝常常自称孤家寡人,身边无人可依,身处险境的孤独感无可避免。这种心态并非没有道理,始终令人警惕。
然而,作为臣子,如何才能避免被皇帝猜忌,安然无忧呢?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不仅能与诸葛亮分庭抗礼,显示其非凡才智,还在众多权臣中保持低调、深思熟虑,保全了自己的生命。要知道,要不是他恪守臣子本分,韬光养晦,曹操早就一百次机会将他斩杀了。至于司马懿为何在诸葛亮使出空城计时明知有陷阱却撤兵,经过史学家深入剖析,结果表明:如果他贸然进攻,必定自取灭亡。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的空城计漏洞百出,理论上来说,司马懿应当一眼看穿。然而,司马懿并非简单人物,老谋深算且深知诸葛亮的性格与用意。他岂会不明白诸葛亮的这一手空城计?司马懿的最终胜利,靠的正是他过人的智慧和深藏不露的谋略,最后他家族称帝,岂是庸人所能做到的。
假如是一般的将军,在这种情形下,最起码会派兵前往城中探查虚实,决策不能仅凭猜测下令撤退。实际上,司马懿的儿子当时便提议带领一小队人马前去探听敌情,但司马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儿子的提议。儿子只能无奈听从,军令如山,即便父亲是将军,依然不能违抗。这时,司马懿究竟看出了什么呢?他为何如此坚持自己的决定?
诸葛亮的空城计,实际上是针对司马懿的个性设下的局,正因为司马懿心思缜密且生性多疑,诸葛亮才敢如此大胆。为了让司马懿误以为城中有埋伏,诸葛亮指示将城门大开,自在地抱琴在城楼上弹奏,表现出一副轻松的姿态。司马懿看后必定会有所警觉,认为其中必有诈,甚至怀疑城中有埋伏。果然,司马懿当即下令撤军,让诸葛亮得以安然脱险。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对父亲这一决策一直难以理解。直到司马懿临终时,他才向儿子解释了其中的深意。原来,司马家族在魏国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与兵权,而曹操必定对其心生忌惮。若是当时司马懿果断进城斩杀诸葛亮,那么曹家必定会觉得蜀国威胁不大,司马家族的作用便可被轻易取代,随即会开始打压司马家,致使家族覆灭。相反,保持诸葛亮的生命,等于是给曹家带来一个制衡的力量,这使得曹家即便忌惮司马家,也不得不继续依赖司马家族的支持。通过这一手棋,司马懿巧妙地为家族保全了未来的权力。
司马懿早已意识到,曹操对他和司马家族深怀戒心。在临终前,曹操曾对儿子曹丕说,如果司马懿不能为你所用,就要果断除掉他;即便使用他,也永远保持警惕,不可完全信任。这番话,足以证明曹操和司马懿之间潜在的深深裂痕。所有人心里都有数,但只是没有点破罢了。
从这一点看,诸葛亮的空城计并非单纯的虚张声势,它的核心在于让司马懿意识到,杀掉诸葛亮意味着切断了司马家与曹家的制衡力量。诸葛亮不仅仅是智计超群,更懂得如何攻心,打蛇打七寸。
在这场智斗中,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较量如同棋局一般,每一步都充满了心机和深思。两人的默契,实际上揭示了他们对彼此的了解与尊重,尽管司马懿多次被诸葛亮气得不行,但他始终承认诸葛亮是唯一能与自己匹敌的知音。
这场空城计,不仅是诸葛亮智谋的象征,也揭示了高手之间的较量有时无需声张,静默之间的较量才最为致命。而司马懿之所以最终能成为胜者,除了其长寿之外,也与他超凡的才能密不可分。即使曹操那样的枭雄都未能熬过他,后期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基本没有对手,最终自然登上了帝位。如果当时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仍在,或许历史的结局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