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 陈震传》:陈震抵达武昌,孙权与陈震共同举行升坛誓盟,明确划定两国的疆域:东吴获得徐州、豫州、幽州、青州四个州的土地,而蜀汉则占有并州、凉州、冀州、兖州,关于两国交界区域的土地,双方以函谷关为界,共同划分。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即今天的湖北鄂州)宣称自己为帝,蜀汉朝廷派遣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两国领导人通过祭坛和血盟的方式,正式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明确约定了在当时的中国地图上,东吴和蜀汉的分界线。
双主协议如下:
徐州、豫州、青州、幽州的领土划归东吴,蜀汉则取得并州、凉州、冀州和兖州,而这四个共同治理的州,划定以函谷关为分界线,进行平等分割。
可以说,蜀汉和东吴在当时对抗曹魏时,进行了分割疆土的行动,仿佛在地图上进行了一次“开疆拓土”。但当时的魏明帝曹睿面对这样的局面又作何感想呢?这一切似乎没有更大的后续发展。
那么,为什么蜀汉和东吴没有联合发起北伐呢?其实,尽管蜀汉和东吴在某种程度上曾联合北伐,但两者的合作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彼此之间缺乏真正的配合和信任。
例如,在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时,蜀汉曾与东吴联络,希望东吴能共同出兵。然而,东吴采取了诈降的策略,并在石亭之战中击败了魏军。然而,尽管东吴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些胜利,诸葛亮依然在街亭作战失败,导致蜀汉军队撤退,而东吴也撤回了部队。此时蜀汉和东吴的北伐尽管同时展开,却各自为战,互不干涉,虽然东吴取得了一定胜利,斩杀了魏军一万余人,但对魏国来说,这并未造成实质性的损害。
之所以两国的北伐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合,根本原因在于双方之间缺乏信任。尽管两国曾经达成过战略联盟,但这个联盟始终松散脆弱,一旦涉及到各自利益,双方立刻就会撕破脸皮,反目成仇。
回溯到孙刘联盟的起点,最早可以追溯到赤壁之战之前。208年,曹操在刘表重病时南下攻占荆州。刘表临终时,刘琮继位并向曹操投降,曹操轻松占领荆州,并迅速向刘备进军,阻止他占领江陵。刘备在败退中投靠了刘琦,随后派遣诸葛亮与鲁肃联络东吴,达成了抵御曹操的共同协议。
即便是在赤壁之战中,孙刘之间也有着合作。在周瑜攻打南郡时,刘备立刻南下占领了荆南四郡。战后,周瑜接管了南郡,而刘备则占据了荆州四郡。
《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孙权派遣使者表示愿意共同讨伐蜀地,或者称得上适时回应,然而吴国始终未能越过荆州的防线,蜀地也就成了自己的领土。
后来,孙权与刘备达成协议,孙权将南郡暂时借给刘备,并承诺联合攻占益州。然而,刘备却心生变故,欲单独吞并益州,因此拒绝与东吴联合攻打益州。孙权也无法越过刘备去攻占益州,最终刘备成功夺得益州。事后,孙权向刘备索要长沙、零陵和桂阳郡,而刘备则答应待其拿下凉州后归还荆州。
此时,孙权愤怒至极,派吕蒙出征荆南,刘备也不甘示弱,立即从益州派出五万大军与东吴对峙。
就在此时,曹操率军攻打张鲁,刘备担忧曹操一旦占领汉中,会对益州构成威胁,于是与孙权达成协议,以湘水为界划分势力范围:湘水以东归孙权,湘水以西归刘备。虽然此次划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局势,但并没有根本解决孙刘之间的矛盾。刘备借荆州之事依然是悬而未决的难题,双方都不愿做出让步,冲突逐渐加剧。
孙刘矛盾最终在219年爆发至顶峰。孙权趁关羽在襄樊作战时,偷偷出兵袭取荆州,杀害关羽,二者的关系彻底破裂。接下来的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大败,败退至白帝城。此后,刘备虽与东吴讲和,但两国的合作始终无法弥合深刻的裂痕。
即使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派使者再次与东吴签订和平协议,二者的联盟依然脆弱。两国虽然在表面上联合,但因双方各有各的目标和利益,实质性的合作从未实现。尤其是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东吴也自行动员北伐,但两国未能有效协调。东吴的北伐并未给蜀汉带来实质性支持,甚至在魏国灭蜀之战中,东吴不仅没有援助蜀汉,反而趁机派兵夺取了蜀汉的领土。
除了孙刘之间信任的缺失,曹魏强大的国力也是两国难以联合北伐的重要原因之一。曹魏掌握着中原、河北和关中等十三州中的九州,拥有远超蜀汉和东吴的资源、人口、人才与经济。
尽管实力并非战争胜负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在当时的天下形势下,孙刘联合即便努力北伐,依旧难以撼动曹魏的强大地位。三国的形势也由此变得更加复杂。
曹魏虽历经内外动荡,依然凭借明君治理与贤臣辅佐,能够稳住局势,且内部矛盾的缓解为中原的恢复发展提供了条件。魏明帝曹睿的能力使得国家进一步稳固,而与东吴和蜀汉相比,曹魏在许多方面显得更具优势。如此强大的魏国,两个相对较弱的国家联合起来,终究难以战胜曹魏。
因此,“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一成语深刻揭示了三国的历史进程。东汉的“合”最终导致了三国的“分”,这是天命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