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了白起之死的经过:秦王派遣使者赐给白起一把剑,要求他自杀。武安君白起拿着剑准备自尽时,心中产生疑问:“我究竟犯了何错,才至此地步?”沉默了良久,他终于自言自语道:“我本该死。”他认为自己因为在长平之战中坑杀了几十万赵兵而自责,认为这才是他被赐死的原因。实际上,这只是他临终前的自我道德审视,并非他被杀的真正原因。
白起的死,源于秦昭襄王的愤怒和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斗争。真正导致白起自尽的原因有三:
首先,范雎的极力陷害。范雎与白起之间有着深刻的政见对立。白起是魏冉提拔的人,魏冉被范雎排挤出局后,白起也成为了范雎的敌人。范雎辅佐秦昭襄王的重要一环是帮助君王削弱外戚权力,确保权力集中在王室手中。而白起凭借显赫的军功从基层升至秦国贵族,这引起了范雎的忌惮。白起的军事成就使他成为了秦国的英雄,但与此同时,范雎却觉得自己的权力受到了威胁。在白起提出战略上与范雎不同的意见后,矛盾逐渐激化。范雎开始在朝堂上诋毁白起,最终促使秦王下令赐死白起。
其次,白起本人的情商较低。白起的军事才能无可否认,但他的政治手腕却不及其他如王翦等人。秦昭襄王是君,白起是臣,按照古代的君臣关系,白起应该服从君王的决策。而当秦王决定不再继续攻击赵国,白起没有及时服从,甚至在秦国的战败后,还言辞尖锐地嘲讽秦王。这种言辞无疑加剧了白起的处境。白起不仅拒绝了君王的命令,还因生病推迟了出征,面对范雎的劝说,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最终,这使得白起的死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
第三,秦昭襄王的愤怒。这种愤怒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秦国在赵国战场屡战屡败,二是白起不仅不听命令,甚至公开嘲笑秦王的决策。君主对于这种挑战自尊的行为难以容忍,尤其是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君主的权威需要得到捍卫。秦昭襄王因而决定以死来维护自己的威严。
在白起的死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出色的将领因缺乏政治智慧而落得如此下场。白起虽然战略上或许能给秦国带来短期的胜利,但从长远来看,秦国的统一并非单凭白起的胜利所能完成。在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战败,但依然有复兴的潜力。若秦国全力消灭赵国,虽然可以摧毁赵国的抵抗力量,但这也将消耗秦国大量的资源,使得秦国的后续战争力大大削弱。而白起的军事能力,确实无法为秦国的最终统一做出根本性贡献。最终,秦国的统一并非由白起所带来,而是由秦始皇完成,历史的发展,仿佛早已注定。
白起的死不仅是个人悲剧,也体现了古代君臣关系的复杂性。虽然白起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将领,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终究导致了他的死亡。秦昭襄王的决定,虽有过错,但也在权力斗争中占据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