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朝代,而其中的政变更是层出不穷,对国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唐朝建立初期,到开元年间,不足百年的时间里,便发生了数次政变,每一次都直接改变了皇室的命运。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有玄武门之变、神龙政变和唐隆政变等。这些政变无一不充满了血腥与权谋,尤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政变层出不穷,权力斗争激烈而复杂。
今天,我们将重点讨论唐隆政变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它发生在唐隆元年,事态的起因可以追溯到唐高宗的去世及唐中宗即位之时。唐中宗李显的继位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因为他不仅能力平平,还受到许多人尤其是当时太后武则天的强烈不满。武则天在当时直接废除了李显,导致他失去了皇位。李显在这一过程中陷入了极为困顿的境地,深感自己处于险境中,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
在这种严苛的环境下,李显与妻子韦氏一同度过了艰难时光,可以说两人是患难与共。时隔几年,张柬之等朝臣发动神龙政变,李显成功复辟,重新坐上了帝位。复位后的李显对妻子韦氏非常宽容,因为她一直陪伴自己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光。然而,韦氏并非普通的女性,她见证了武则天如何凭借女性身份一举登上皇位,从而心生野心,开始参与朝政,结党营私,甚至暗中谋划自己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与此同时,韦氏的女儿安乐公主也在梦想着有朝一日登上皇帝宝座,甚至试图让唐中宗立她为太女。在朝堂之上,逐渐形成了以韦后、武三思和安乐公主为核心的专政集团,而这个集团与太子李重俊的关系异常紧张。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李重俊决定发动兵变,最终成功杀死了武三思,但由于韦氏和安乐公主的继续存在,兵变最终以失败告终,李重俊也因此丧命。
尽管武三思已死,但韦后的权力和影响力却愈加强大,她的政治立场也愈发坚定。韦后与唐朝宗室成员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尤其是与太平公主、李旦等人之间的对立。随着时间推移,韦后已不满足于仅仅做皇后,她希望如武则天一般,最终登上帝位。为此,她和安乐公主暗中密谋,图谋毒死唐中宗李显。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被毒死,韦后按照武则天的套路,扶持李重茂继位,以期步步为营,最终亲自成为皇帝。然而,李唐宗室早已意识到韦后和安乐公主的野心,太平公主和李旦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决定发起唐隆政变。这场政变迅速取得了成功,韦后和安乐公主被处决,而李旦则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推举为新帝。
在这场政变中,除了太平公主外,功劳最大的人无疑是李旦的三子李隆基。整场政变的策划几乎全由李隆基主导,并且他亲自铲除了韦后一派。可以说,凭借李隆基当时的威望和掌控的禁卫军,他完全有能力自立为帝,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支持父亲李旦复位。究竟为何李隆基没有自己称帝呢?
首先,李隆基发动政变时是以相王李旦的名义进行的。在李唐宗室中,李旦深得人心,虽然李隆基的贡献巨大,但毕竟他只是李旦的儿子,大家更加信服李旦的领导。其次,李旦是当时最合法的继承人。当初唐中宗被废时,武则天立的是李旦为帝,即唐睿宗。李重茂虽在武则天支持下成为新皇,但始终未能得到广泛认同。因此,李旦成为了继位的最合法人选,从法律上讲,这也是“兄终弟及”的继承法则。而如果李隆基自己继位,虽有实力,但显然缺乏法理上的支持。
当然,李旦复位后,李隆基并非一无所获。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十分清楚李隆基的贡献,因此他主动放弃了太子之位,担心自己会遭遇玄武门之变的命运,最终将太子之位让给了李隆基。至此,李隆基成为了大唐的真正继承人,未来继位才得以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