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古今地理有所变化,关于诸葛亮北伐使用哪些道路的问题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说,人们普遍认为有六条主要路线: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顺着沔水攻打上庸、魏兴。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提到诸葛亮北伐时,六次都是从祁山出发,然而这并非完全符合历史事实。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只有五次,而且并非每次都从祁山出发。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首次北伐时,他宣布将从褒斜道出发,进攻郿县,并且派赵云和邓芝带领蜀军部分兵力驻守在箕谷,目的是引诱魏军主力前来。然而,诸葛亮自己则率领大军从祁山出发,向陇右进攻。然而,马谡失守街亭,导致蜀军被迫撤退,且带着西县的千余名居民一起撤退。
同年冬天,由于魏军大规模伐吴,东吴向蜀汉请求援助,诸葛亮决定北伐来分散魏军压力。他选择从陈仓道出发,穿过散关,并围困陈仓。曹真立即率军前来支援,两军在陈仓对峙了二十多天。由于蜀军缺乏粮草,且魏军援军赶到,最终蜀军决定撤退。魏将王双试图追击,但在追击过程中被蜀军击败并战死。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这一次他成功夺取了汉中西北的阴平和武都两个郡。随后,在公元231年,他进行了第四次北伐,依然从祁山出发,目标是攻打陇右。司马懿亲自指挥魏军,率领张郃、费曜、戴陵和郭淮等将领迎战,然而蜀军屡次击败魏军,最终迫使魏军撤退。由于粮草匮乏,蜀军也不得不撤退,在途中,魏将张郃追击时被蜀军射杀在木门道。
公元234年,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这一次,他选择了褒斜道出发,并驻守在武功五丈原与魏军对峙。蜀军和魏军对峙了百余日,最终,因诸葛亮病重而导致此次北伐未能成功,蜀军只得撤退。
从这五次北伐的路线来看,除了第三次北伐以外,诸葛亮的四次北伐均选择了不同的路线:两次走祁山,一次走陈仓道,一次则选择了褒斜道。这些选择并非偶然,每一次路线的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六条北伐路线中,祁山道是一条可以攻击陇右的路线。这条路线与其他路线相比,离曹魏的核心地区最远,虽然无法对曹魏造成致命打击,但它的地势平坦、道路宽阔,适合大规模的军队行动。由于祁山道远离魏国的中心,魏军在此地的力量较为薄弱,且粮草运输困难,这对魏军的防御构成挑战。由于蜀汉在整体国力上远逊于魏国,尤其在夷陵之战后蜀军损失惨重,且无力与魏国正面冲突,因此选择这条相对较容易的路线是最为合理的。
第二次北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东吴的军事压力并吸引魏军来援。此时,诸葛亮要采取一种能够迅速引起魏军注意的路线,从而迫使魏军分兵。显然,继续走祁山道已经不合时宜。因此,诸葛亮选择了从陈仓道出发,穿过散关。这条路线靠近曹魏的长安,长安是魏国在关中地区的统治中心,一旦长安受到威胁,魏国必定会紧急调兵增援。结果,曹魏的曹叡果然调动了张郃从荆州回援。
而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选择了褒斜道,这是因为经过多次北伐后的实战经验,蜀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幅提升,尤其是在第四次北伐时,蜀军在战场上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此次出兵,诸葛亮意图通过褒斜道寻找战机,可能的目标是夺取长安,进而控制关中地区。
至于傥骆道、子午道和沔水线,诸葛亮从未选择过。这些路线之所以未被采用,原因也很简单:傥骆道和子午道虽然靠近长安,但由于地势险恶,难以大规模行动;而沔水线则由于顺江而下容易,但一旦遭遇挫折,撤退将变得十分困难,增加了不可预见的风险。因此,诸葛亮每次选择北伐路线时,都根据具体情况和目标来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而不是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