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决定在马皇后的寿辰时举行一场宫中的宴会,邀请大臣们共襄盛举。宴会刚开始,饭菜端上桌,刘伯温瞄了一眼之后,脸色骤变,心中充满不安。他悄悄对身旁的徐达说:“皇上怕是要杀人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菜肴,竟能让一向稳重的刘伯温如此惊慌失措?
原来,这次宴会是为了庆祝马皇后的生日。朱元璋想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表达对妻子的敬意,还借机观察大臣们的言行举止。宴席的背后,他心中有着不为人知的打算,想看他们是否能识破其中的深意。
朱元璋的出身并不显赫,祖辈以务农为生,家境贫寒。年幼时,他常为地主家放牛。元朝末年,朝政腐败,税收繁重,而百姓的生活却愈发困苦。天灾频发,百姓的生活愈加贫困,甚至有很多家庭面临生死存亡的困境。
16岁那年,家乡遭遇旱灾和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相继去世,家里穷得连一个埋葬亲人的地方都没有。幸得邻里施以援手,才得以安葬亲人。失去亲人的朱元璋,生活陷入绝境。他被迫依靠邻里帮助,成为了皇觉寺中的一名挑水劈柴的和尚,勉强维持生计。
然而,厄运似乎并没有就此停止。不久后,寺庙也因灾难而断粮,朱元璋再次不得不穿破衣、乞讨度日。就像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朱元璋在长达九年的艰苦岁月里,饱尝了世间的苦楚,锻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深刻理解了人性的善与恶。
直到25岁,命运终于开始发生转机。那一年,昔日的伙伴汤和邀请他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汤和此时已身为千户,事业有成,仍不忘朱元璋的困境。然而,朱元璋起初并不愿意冒险。正当他犹豫时,寺中的僧人发现了他与汤和的信件,准备告发朱元璋。无奈之下,他只得投身起义军。
令朱元璋惊讶的是,郭子兴一见他,便认定他是可造之材,屡次提拔他,并将养女马氏许配给了他。朱元璋的命运开始发生巨变,从此他成为了郭子兴的义子,军中的少帅。然而,他的飞黄腾达让郭子兴的儿子们嫉妒不已,甚至多次陷害他。最终,朱元璋凭借马氏的帮助,避免了被杀,逐渐在军中站稳脚跟。
随着郭子兴的去世,朱元璋彻底掌控了局面,发动起义,先后击败了张士诚、陈友谅等劲敌,最终夺得了南京,开始了自己的大明江山。
刘伯温深知朱元璋的非凡才智,他的学识渊博,能洞察天文地理。在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八年间,刘伯温的智慧助他坐上了皇位。朱元璋登基后,迅速分赐官职、封爵,广泛安抚、笼络功臣,确保自己的统治稳固。他将六位功臣封为公爵,28位将领封为侯爵,并给予他们丰厚的土地和财物,还赐下了免死铁券。
曾经贫困潦倒的朱元璋,如今的亲信大臣们个个成为了威风凛凛的贵族,手握重权、腰缠万贯。但随着这些功臣权力的膨胀,他们开始逐渐变得骄横跋扈,有的甚至以免死铁券为依仗,肆意妄为,犯下种种罪行。这让朱元璋感到十分不安,他既担心这些功臣会腐化堕落,导致大明朝走上元朝的覆辙,也怕他们会联合起来反叛,威胁到自己和后代的安全。
为了警示这些功臣,朱元璋通过一些巧妙的手段,暗示他们收敛。此次宴会就是其中之一。朱元璋亲自主持宴席,特意将四道简单的素菜端上桌,试图借此提醒大臣们要廉洁奉公。然而,席间的大臣们,尤其是那些久享富贵的将领,根本无法理解这一深意,纷纷表示菜品过于简陋,不愿意动筷。
朱元璋见状,虽然心有不满,但他并未立即发作,而是耐心忍耐,继续为大家上了三道荤菜。大臣们见有肉吃,纷纷放开肚皮,开始狼吞虎咽。然而,刘伯温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迅速观察到这三道荤菜的寓意,不禁低声对徐达说道:“皇上恐怕是要杀人了。”
徐达一愣,急忙询问原因。刘伯温解释道:“你看这三道菜:燕窝、狗肉和兔肉,分别代表‘鸟尽弓藏’和‘兔死狗烹’。这不仅仅是菜肴的选择,更像是在警告大臣们:如果他们继续肆意妄为,最终的结局恐怕就是丧命。”
徐达听后,心中一惊,佩服刘伯温的深思熟虑。从此以后,徐达无论出征还是归来,总是第一时间上交兵权,尽量避免与其他将领的接触,生怕引起朱元璋的疑虑。而刘伯温则以年老为由,辞官回到家乡静养,避开了皇帝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