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在宫中举行了一场宴会,宴请了当时著名的诗人高启以及新任苏州知府魏观。朱元璋请他们赴宴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目的。
高启,元末明初著名的诗人,被誉为“吴中四杰”之一,朱元璋早已耳闻其大名。朱元璋曾多次希望高启能为朝廷效力,甚至曾赋予他户部右侍郎的职位,但高启婉拒了这一任命。这次宴会,朱元璋的目的,显然是想借此机会说服高启改变心意,再度为朝廷出力。
当时,魏观已经从国子监祭酒一职上退休,但却因马皇后的举荐而被任命为苏州知府。朱元璋对苏州的治理极为重视,希望魏观能够有所作为,改善苏州的治安和民生。
尽管朱元璋同时宴请了高启和魏观,但他对二人的期望截然不同。朱元璋认为,高启已经有意拒绝与自己合作,就算他改变心意,结果也未必如愿;而对魏观的态度则完全不同,他真心希望魏观能够改变前任苏州知府陈宁的暴政,振兴苏州。
魏观上任后,以礼治民、提倡学教,广开学堂,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成绩显著。第二年,朝廷因其政绩考虑将他升任为四川行省参知政事,但苏州的百姓因深知魏观为民所作的贡献,纷纷请求他继续留任。魏观为此深感动容,最终得朝廷批准,继续留任苏州知府。
魏观与高启在此前曾是同僚,彼此欣赏,感情颇好。魏观为学术发展着想,曾请高启等人帮助修订经史。高启乐意参与,于是来到苏州府。未曾想,这个举动却犯下了当时的忌讳,埋下了日后祸端的种子。
魏观为官清廉,百姓对他爱戴有加。百姓看到知府衙门破旧不堪,主动提出筹款修缮,并希望能够改建得更具气派。魏观认为这是百姓的好意,于是欣然接受,决定重建知府衙门,并打算疏通锦帆泾,以方便水上交通。
但当时,苏州还有一位与魏观并列的武官蔡本。蔡本看到魏观着手治理河道,误以为魏观意图削弱武官的权力,认为魏观有意要压制武权,于是将此事密报给了朱元璋,并且指责魏观勾结高启共谋不轨。蔡本还特别提到,高启不愿为皇帝效力,却甘心听从魏观的安排,在“上梁文”中写了“虎踞龙盘”等大逆不道的言辞。
朱元璋一向疑心重重,尤其对高启早有成见,听闻此事后,立即派遣御史前往苏州进行暗查。那位御史机智地化装成工匠,混入工地,和工人们一起搬运杂物。等工程竣工时,魏观亲自宴请众人,并朗诵高启为新府衙所写的“上梁文”,其中果然有“虎踞龙盘”的字句。
御史将这一发现密报朱元璋后,朱元璋立即采取了行动,指控魏观与高启勾结,意图复兴旧朝张士诚的势力,给国家带来危机。朱元璋对苏州的百姓本就心存不满,认为他们仅知张士诚的恩德,却对新朝不加尊重,便借此机会大肆施威,彻底清算这一事件。
最终,著名诗人高启被斩首示众,魏观年逾六旬,亦惨遭斩首。而与高启交好的文人们也未能幸免。魏观虽是百姓爱戴的清官,但最终却在这一场政治风波中冤枉丧命。
与其他许多被误杀的忠良之士不同,魏观的冤屈尤其让人痛惜。像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广东番禺知县道同等人,都是由于误会而被杀。然而,魏观不同,朱元璋明知他为一位为百姓做出巨大贡献的清官,却夹带着个人的私怨和报复心,将他斩首。而魏观死后不久,朱元璋深感懊悔,意识到自己鲁莽的决策,便下令为魏观平反,并以大臣的礼仪将魏观的遗骨送回家乡湖北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