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历史对许多人来说,充满了光辉与辉煌,而其中的“宋粉”往往为这一段历史陶醉,津津乐道地谈论北宋的辉煌成就。有人认为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强盛的王朝,也有人认为它是最自由、最富裕的时代,甚至有人强调这是最有文化品味的时期。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北宋同样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时代,尤其是其末期。事实摆在眼前,不容忽视。首先,北宋创下了两位皇帝被外敌俘虏的耻辱纪录;其次,在与辽、西夏等国家交战时,北宋的军队屡次遭遇惨败,这些都在史书中有详细记载,无法辩驳。
北宋无疑是一个特殊的王朝。其表面上的光辉让人眼花缭乱,而背后的阴影则让人深感惋惜。可以说,北宋是一个表面繁荣、内里积贫积弱、逐渐衰败的王朝。
那么,北宋为何会走到“积贫积弱”的境地呢?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很少被提及的因素,就是北宋历代皇帝的性格中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这些缺陷最终导致了这个看似光鲜的王朝走向灭亡。
哲学家曾言:“成就一个政治家的,不是超凡的洞察力,而是他的性格。”相反,一个在性格上存在明显缺点甚至致命缺陷的君主,将无法维持国家的治理,最终导致政权的崩溃。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便是如此,他有着专横且多疑的性格。史书中多次提到,赵光义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往往不采纳臣子的意见,一意孤行。
例如,公元979年,赵光义攻下北汉后,便急于进攻辽国,尽管大多数将领因军队劳累、军需短缺提出劝谏,但赵光义却坚决不听,结果在高梁河一战中惨败,宋军损失惨重。再如,公元986年,赵光义再次发动北伐,亲自指挥,尽管战局恶化,东路军大败,他仍强行按计划执行,导致原本尚存的精锐部队也全军覆没。赵光义的专断与不信任部下,使得他频繁调换文官和武将,导致国家政务错乱,统治失去控制。
接下来看看赵光义的儿子——宋真宗赵恒,他比起父亲显得更加昏庸和懦弱。赵恒的周围聚集了一批庸臣奸臣,其中以王钦若、刘承等人最为显赫,这些人一直怂恿赵恒胡乱挥霍,导致国家财政危机。而与之相对,寇准和石普等有才之人却被排挤出局。赵恒不仅政治上无所作为,且在澶渊之战中,他不仅想逃避战斗,在寇准的劝说下才勉强同意出征,但最终还是选择通过金绢贿赂求和,令宋军陷入了被动局面。如果他能勇敢面对战斗,或许局面会不同,但他的懦弱,直接影响了宋军的败北。
至于北宋的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赵祯,他比起赵恒更加无能,不仅沉迷享乐、喜好音乐美女,而且奢华无度。甚至在一次祭祀中,他的花费竟高达12000万贯,奢侈程度令人咋舌。宋仁宗的这种享乐主义使得国家内政腐化,难以维持有效的统治。
从第二任到第四任皇帝——赵光义、赵恒、赵祯(正好是三代祖孙)的性格缺陷,贯穿了整个北宋的政治进程。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加速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也使得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最终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