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乱世三国之际,涌现出众多智慧卓越的人才。不仅诸葛亮、司马懿、庞统、郭嘉、荀彧等一代英才光耀历史,连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人物”,也往往拥有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令人称奇,令人钦佩。孟佗,作为其中一位“小人物”,虽非一线人物,却凭借其卓越的智慧,使人既嫉妒又惊叹。
孟佗的故乡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历史记载他家境颇为富裕,所谓“资产饶赡”,意味着孟家财富丰盈,生活殷实。然而,孟佗并未满足于安稳的富庶生活。他心怀雄心壮志,渴望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晋身为一位有权有势的大官,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那时的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权力斗争四起,若想成大事,非一般常规方式所能成功。孟佗深知这一点,他没有盲目遵循常规,而是用心思考,寻求新的途径。他敏锐地洞察到当时的政治格局,锁定了一个可能改变自己命运的关键人物——大太监张让,并决心借助其权力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张让是谁?他原本来自河南颍川的一个贫困家庭,因家境贫寒而被送入东汉宫廷成为太监。凭借聪明机智,他先后获得汉桓帝和汉灵帝的宠信,最终在朝廷中官至中常侍,并封为列侯。中常侍的地位极为尊贵,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处理政务,还能通过左右耳语影响皇帝决策。那时,宦官权势鼎盛,外戚的权力也在与宦官争斗中不断加强。而张让并非孤军作战,他有一个强大的支持团体——“十常侍”,这是由十名权势显赫的太监组成的核心集团,掌握着极大的影响力,甚至能够决定汉灵帝的政务走向。张让作为十常侍的领头人,得到了汉灵帝前所未有的信任,汉灵帝更曾称其为“父亲”。可以想见,张让在朝中权势无可比拟。
然而,身为一个小县城的土豪,孟佗想要接近权势滔天的张让,无异于跳入深渊。孟佗怎么可能在如此巨大的社会阶层鸿沟下,与张让平起平坐?他若想送礼物,自己的财富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无法引起张让的注意。面对这种悬殊的差距,孟佗没有气馁,而是冷静思考,最终设计出一招堪称天才的行贿方案。
据《后汉书·张让传》记载,孟佗通过一番周密调查得知,张让身边有一批忠心耿耿的监奴,这些监奴负责管理张府的日常事务,甚至负责接待外来拜访者。孟佗意识到,自己若能够收买这些监奴,便能间接接触到张让。于是,孟佗决定花费所有家财,集中力量与这些监奴建立良好的关系。他经常举办宴会招待这些监奴,送他们丰厚的礼物,却从不提及任何要求。久而久之,监奴们渐渐感到好奇,主动向孟佗询问他究竟有什么要求。
孟佗巧妙地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几天后,我打算去拜访张常侍,希望你们帮我一个忙。当我到达时,请你们在人前帮我撑撑面子,在众人面前给我一拜。”几天后,孟佗按计划前往张府。当他到达时,张府门外已经聚集了众多来访的宾客。张府的监奴们正守在门口,拒绝让其他人进入。就在此时,孟佗的车马队伍赶到,气派十足,孟佗从车内缓缓走出,张让的监奴们看到孟佗,立即跪地迎接,高呼称臣,并恭敬地引领孟佗进入张府。这一场面,顿时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孟佗成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众人纷纷打听他的名字和住址,并且高价送礼,纷纷请求孟佗为他们引见,帮助他们进入张府。
这场“拜访”后,孟佗的名声迅速传播开来,几天内他收到了如山般的礼物,财富大幅增加。借此财富,孟佗再次拜访张让,并终于引起了张让的注意。有人称孟佗的这一招为“空手套白狼”,其实并不准确。孟佗在前期确实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真正的做法应该是“以四两拨千斤”,通过少量的投入赢得了声誉,并凭此声誉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若以现代眼光来看,孟佗无疑是一位极具远见的“投资专家”,但遗憾的是,他将这种聪明才智投入到了歪门邪道上。
据《三国志·裴注》记载,孟佗送给张让的最终礼物是一斛葡萄酒,约合二十多瓶现代的葡萄酒。张让极为喜爱葡萄酒,孟佗从监奴那里得知了这一细节后,精准地选择了这个礼物,充分显示了孟佗对张让嗜好的深刻了解和巧妙应对。作为回报,张让将孟佗任命为凉州刺史,相当于今天的省长,掌管着包括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大面积地区的政务。
孟佗的成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甚至传到了曹操耳中。曹操听闻孟佗的发迹过程,愤怒至极,带着一把手戟潜入张府,企图刺杀张让,最终未果,仓皇逃离。孟佗的发迹历程,成为了东汉末年众多权势人物命运的缩影。乱世为许多聪明人提供了机会,孟佗、董卓、曹操、孙权等都因时而变,找到了自己的生路。
然而,简单的批评孟佗将聪明才智用在了不正当的手段上并无太多意义。我们应当反思的是,在如此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应该如何进行制度创新,引导像孟佗这样的聪明人走上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