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大诰》里,朱元璋写过一篇质量很高的“驳论文”。
什么是“驳论文”,就是针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进行批判,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文章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字,言辞犀利,堪称朱元璋所有著作里的“上乘之作”。俗话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写这篇驳论文?此事得从“僧人彭玉琳谋反案”说起。
洪武十九年五月,江西临江府将来自新淦县的八十名僧人“打包”送往金陵,准备接受朱元璋过审处死。
八十个人中,挑头的是一个僧人,叫彭玉琳。此人所犯之罪是,以教会之义,行聚众谋反之实。
彭玉琳,族籍是福建乐将。出家后云游至江西“传道”,自称“弥勒佛”转世,在江西新淦与当地流寇杨文曾、尚敬等人狼狈为奸,用“白莲教”的名义私下密谋造反。
估计是想当皇帝,想疯了。彭玉琳等人刚凑齐百十口人,就每人封了一个大官,还把年号也起了,叫“天定”。结果没等举义起事,遭人告发,被临江府一网打尽。
彭玉琳能不能颠覆明朝,根本不是朱元璋关注的问题,因为区区百十号人妄图颠覆一个新成立的帝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令朱元璋不理解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明朝作乱这么容易吗?创立一个“白莲教”,到处忽悠一通,就有不明就里的群众响应。
○二是。作乱的人为什么怕死。
朱元璋思考了很久,终于悟出了答案——皆因这伙人全是“愚民”。对付蠢人就得有蠢人的办法。于是,大笔一挥,写就了洪武第一雄文——御制大诰三编·造言好乱。
文章用了“呜呼”二字起手,可见朱元璋对这件事的感慨程度。在这第一段,朱元璋从整体上给愚民作了一番分析。
他认为,自古乱世的根源全在这些“愚民”,太平日子过腻了,嫌命活得太长,就开始跟皇帝对着干,把自己往死里作。
为了论证观点的正确性。朱元璋还用上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手法,拿刚结束不久且亲身经历的元末农民战争“现身说法”。
首先。朱元璋把元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为“愚民作乱”。——“如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而愚民好作乱者兴焉”。
话在不在理,另说。
但此处有一个细节。朱元璋在论述元末农民战争爆发的起因时,用了一个非常暧昧的词语,叫“元政不纲”。
所谓“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意思是,元朝气数已尽,朱明取代蒙元是天命所归,跟元朝内部腐坏没有一毛钱关系。
他并没有说,元末农民战争是因为元朝暴虐,失去民心,百姓走投无路,活不下去后,才揭竿而起。
这一点,确实打了很多“明铁”的脸儿。很多“明铁”引以为傲的“洪武皇帝,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事实上,人家朱元璋根本没有说过元朝一句不是,甚至还奉元朝为老东家。
然后。朱元璋笔锋一转,抛出了一个惊天拷问——人怎么死,才算好死。朱元璋给出的答案是:
设使被兵所逼,仓惶投崖趋火赴渊而殁,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岂不优游自尽者乎。
——与其死于兵祸,不如“饿死冻死”,后者性价比更高一些。
交代了观点,陈述了事实,作完了对比后,朱元璋开始给愚民分析作乱的前途。
高能部分来了。▼▼▼
朱元璋劝诫那些跟风作乱的富民和贫民,不要被作乱头子给忽悠了。那些头目成功后,一定会沿用前朝的运行逻辑,论功行赏时,压根没有尔等愚民的份儿。
拜武将,肯定要用能打得猛人。
选文官,一定用有文化的读书人。
天底下,能文能武的人,一板砖拍死十个八个,而朝廷的席位是有限的,根本轮不到尔等愚民指点江山。
新朝建立后,侥幸存活下来的愚民,结局是该种地的种地,该赋役的赋役,生活一切照旧。唯一不同的是,换了一波人,需要尔等愚民供养罢了。
洪武皇帝不愧是一代人杰,“牛牪犇”!一针见血戳破了人类社会运行的真相:
——愚民就不要妄想“作乱能够实现荣华富贵梦,愚民的底色就是牛马和炮灰,活着时候老老实实当牛马,死了以后再把最后一丝价值奉献出来当炮灰”。
最后,朱元璋用116字讲出了王朝更迭的残酷一面。
核心就八个字——殃归首乱,福在殿兴。
说白了,就是出头的椽子,先烂。陈胜、吴广、张角、杨玄感、王仙芝是当时第一批“揭竿而起”的愚民,结果都是未登大宝,性命先无。自己当了炮灰,让后来的人捡了漏。
这一点,还是挺佩服朱元璋的。身为一个“捡漏者”,敢于默认自己建立明朝,存在凭运气“捡漏”的成分。
朱元璋的雄文,写得很实际。但有一点朱元璋是忘了呢,还是故意避重就轻呢,为什么有明一朝276年,叛乱不断。
根据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教授统计,洪武一朝三十年中,发生千人级以上规模作乱,超过190次。
试问,哪一个王朝从开国第一位皇帝开始,就叛乱如此频繁。
一样是老百姓,在汉晋隋唐宋元时老实本分,到了洪武时期,就开始活腻了,想方设法往死里作。
答案似乎从洪武二十五年,太学士周敬心的奏疏中,可以找到。
陛下膺天眷命,救乱诛暴。然神武威断则有余,宽大忠厚则不足。方今力役过烦,赋敛过厚。
○可是,朱元璋听了吗?
能得出“元以宽失”结论的人,岂能接受对天下宽仁的建议。
○什么叫“天命所归”?
依照这篇华丽的雄文所蕴藏的逻辑,就是你们都给我老实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