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描绘清朝历史的电视剧中,常常会出现一个特别的情节:某位有罪之人因惹怒皇帝而受到惩罚,但罪行并不至于致命,通常会被判处“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宁古塔这个地方历经变迁,曾是一片寒冷而荒凉的土地,位于今天辽宁以北的地区,那个时代可谓是人烟稀少。然而,“披甲人”这个名词到底指向何方的人呢?
实际上,经过一番思考,大家应该能找到一些线索:自1644年满清入关以来,几乎全族迁入关内。为了维护“龙兴之地”,清政府又出台了禁关令,导致东北地区实际上被封闭。但是,这么辽阔的土地不可能一寸人影都不留,总得有些部队驻守,那么那些人难道不是“披甲人”吗?
这说法基本正确,但值得一提的是,“披甲人”这一称谓在满清入关之前就已存在,而且让人惊讶的是,其中绝大多数并非满族人。当时的满洲八旗中,人们可以大致分为三类,最底层的称为“阿哈”,主要由汉人、朝鲜人以及征服的东北小部落成员组成。地位最高的则是“旗丁”,而在这两者之间的,就是“披甲人”。
“披甲人”主要是那些早期归顺于后金的东北部落成员,这些人种族繁多,包括鄂伦春人、打虎儿(达斡尔族)、索伦人、赫哲族和苦夷等。他们的文明程度往往低于满洲人,满洲人甚至称他们为“野人”。不过,这些群体的战斗力却相当强,因为他们是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者。同时,他们也是满洲人的近亲,因而相较于奴隶而言,他们的地位有所提升。因此,清军通常将这些人掳来作为“死兵”(炮灰兵),这些“投降后披着铠甲作战”的部落成员,便是“披甲人”。虽然他们的装备比奴隶稍好一些,至少可以披上铠甲,但本质上,他们仍然是被满清统治下的奴隶。
后来,满洲人进入关内后,享受到了荣华富贵,而那些留下来保护家乡的人,自然就是这些“披甲人”。一些运气不佳的士兵被发配到东北,最终也沦为“披甲人”,这样一来,入关后的“披甲人”有点像是东北的边防留守民兵。
没错,披甲人在这个时期被视作民兵。他们日常较少参与战斗,往往只能自给自足,开垦土地来养活自己。他们并不是东北地区的统治阶层,真正的统治者仍然是满族人。而这些披甲人只能算是中层,至于下层,则是那些因犯错误被发配至此做奴隶的流放犯。毕竟,一方在关内享受繁华,而在冷冽之地守护家园的则是他们,因此,清廷自然要给予一些赏赐,以安抚士气和稳定军心。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