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人们对俄罗斯唯一的飞地——加里宁格勒是否会继续留在俄罗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探究这一现象,一项社会学调查应运而生。调查对象包括了7841名加里宁格勒的居民,问题是:“对于加里宁格勒州的未来,你有什么看法?”
苏联解体时,原本建立在沙皇俄国基础上的庞大帝国轰然崩塌,15个独立国家从其废墟上崛起。然而,位于立陶宛、波兰和白俄罗斯之间、与俄罗斯本土隔离的一块小小领土——加里宁格勒,依然选择留在俄罗斯联邦。这一现象让许多人感到非常好奇。
调查结果出人意料,尽管加里宁格勒是一个地理上的飞地,7000多名受访者中,有84%的人表示加里宁格勒应该是俄罗斯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绝大多数人坚定地认为,尽管加里宁格勒并不与俄罗斯本土相连,它仍然属于俄罗斯联邦。
调查中,只有5%的受访者认为“该地区应该独立,成为一个新的国家”,而4%的人主张“加里宁格勒应退出俄罗斯,加入其他国家”。此外,仍有7%的受访者表示对此问题没有明确意见。这项社会学调查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加里宁格勒虽为飞地,且与波兰和立陶宛等敌视俄罗斯的国家接壤,依然牢牢保持在俄罗斯手中,原因在于加里宁格勒已然完成了“俄罗斯化”。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尽管加里宁格勒对俄罗斯联邦忠诚,但这片土地并非“自古以来”便属于俄罗斯。实际上,加里宁格勒并入俄罗斯的历史较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才真正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
在此之前,这片土地曾属于德国,并且是德国的前身——普鲁士的首都。在被称为加里宁格勒之前,它有个德文名字,叫做柯尼斯堡。柯尼斯堡不仅是德国的一个重要城市,还在德国历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该地不仅是德国的教育中心,早在16世纪就建立了大学,而且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大部分的思想也在这里得以形成和发展。
然而,随着二战德国的战败,苏联以扩张领土为目标,毫不意外地吞并了柯尼斯堡。1946年4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正式通过了成立俄罗斯联邦柯尼斯堡州的命令。
苏联决定吞并加里宁格勒,首先是为了削弱并惩罚德国,将其作为“战争胜利品”。但更重要的是,加里宁格勒对俄罗斯的战略价值十分重大。
尽管俄罗斯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大部分位于寒冷的北极圈内,远东和欧洲地区缺乏优良的港口。而加里宁格勒正是其中一个不冻港,成为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战略要地。加里宁格勒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经济价值,还在于它为俄罗斯提供了波罗的海舰队、地面部队以及防空舰队的集结基地。这个港口确保了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强国地位和欧洲的海上利益。
领土的吞并在世界历史中并不罕见,但如加里宁格勒这样,在俄罗斯最为虚弱的时刻仍保持忠诚的情况却很少见。因为,吞并他国领土的最大困难通常来自于原住民的认同感。
然而,苏联及之后的俄罗斯似乎在这方面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仅用了几十年,便成功地将这片土地“俄罗斯化”到几乎没有痕迹。
苏联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答案在于其继承自沙俄的传统策略——“要地不要人”。
加里宁格勒一并入苏联后,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当地大量的德国居民和德国风格的建筑。斯大林深知,这些德国人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对俄罗斯的敌视将成为吞并加里宁格勒的最大障碍。为了确保土地的完全控制,苏联采取了强制迁移的方式,将原本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德国人彻底驱逐。
这些德裔居民被斯拉夫民族所取代,尤其是以俄罗斯人为主。通过这一手段,苏联迅速将加里宁格勒彻底俄罗斯化。
不仅如此,为了彻底消除德国人七百多年在此地留下的文化印记,苏联还摧毁了大量德式建筑,取而代之的是典型的俄式建筑。
到了1959年,经过几乎完全的同化,加里宁格勒州的统计数据显示,约77.5%的人口为俄罗斯人,9.3%为白俄罗斯人,5.8%为乌克兰人。加里宁格勒的斯拉夫人口已占绝对主导,且俄语成为最主要的语言。
因此,加里宁格勒的俄罗斯化程度不仅远远超过了俄罗斯本土的许多地区,而且也让这片土地成为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最为忠诚的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