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堪称历史上的军事与政治智囊。他的智慧与才能,使得他不仅在历史上与诸葛亮并驾齐驱,更为后世所铭记,人称大明第一谋士。
自幼,刘伯温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灵敏。他以其超凡的才智,在乡里声名显赫,是个名副其实的神童。刘伯温创新性地创造了一种阅读方法,使他能够在一眼之间阅读七行文字。十二岁时,他便在乡试中考取了秀才,表现出色。年仅十四岁时,他入学于府学,学习典籍,掌握知识的能力令人惊叹。在学习《春秋经》一书时,他只需阅读两遍便能背诵全书,老师对他的才华暗自称道。
在十七岁时,刘伯温离开了府学,拜名士郑复初为师,深入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其后,他博览群书,纵览诸子百家的经典作品,无不熟知。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兵法与数理,均能游刃有余。二十三岁之际,刘伯温前往元朝的大都参与科举,凭借自己的才智,一举考中进士。然而,正值动乱之际,元末的战火不断,他不得不在家中静待了三年。
二十六岁时,元朝任命刘伯温为高安县丞,这让他打开了仕途的大门。然而,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的性格,让他得罪了不少地方乡绅,遭到陷害与抹黑,他愤然选择辞官。三十三岁时,朝廷再次任命他为浙儒副提举,并兼任行省考试官。可他的许多建议始终得不到朝中大臣的支持,因而他毅然上书辞官。
由于屡屡遭遇仕途波折,刘伯温对腐败的元王朝渐渐失去了信心,他决定隐居于蛟溪书屋,过着教书育人的生活。到三十八岁时,他结束隐居生涯,前往杭州,妻子为他生下长子刘链。四十一岁时,起义军攻陷杭州,迫使刘伯温带着家人返回故乡青田。
回到故乡不久,刘伯温又接到朝廷的任命,被调任为浙省元帅府都事,负责剿灭当地盗匪。他尽心尽责地履行职务,却遭到了朝廷的责难,这令他感到无奈与愤怒,因此他再次辞官。四十九岁时,朱元璋将他请到应天,任命为谋士。在这个位置上,刘伯温的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向朱元璋提出了一系列的统一天下的策略,并参与到平定张士诚与陈友谅的战争中。
朱元璋即位之后,刘伯温又参与了国法的制定与完善。五十九岁时,他被封为诚意伯,六十岁时还得到陛下的恩赐,能返回故乡享受晚年。然而,在他六十五岁时,因患上风寒,朱元璋得知后特意派遣胡惟庸带着御医前来探望。可惜,刘伯温在服用御医开出的药物后,病情不仅未见好转,反而愈加严重。
最终在同年四月,刘伯温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朱元璋杀掉刘伯温的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打击党争,二是为了清除对其子孙的潜在威胁。明朝建立初期,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与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暗中交锋,这令他难以忍受。于是,他派胡惟庸去探视刘伯温,此举其实是想借机借党争之势来除掉这个对他构成威胁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