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迅速将西北地区的河西与陇右两个镇的精兵调回东部,以平息当时愈演愈烈的战争。然而,此时吐蕃趁机入侵,迅速占据了唐朝西北广袤的领土,致使近百万的唐人落入吐蕃人控制之下,如今这些人被称为落蕃人。在吐蕃的统治下,他们有时会任用一些汉人担任较低级的官职,让这些官员管理当地的汉人。沙洲便是一个汉人聚集的地方,当地有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族——张氏,该家族历代以来都负责任用汉人任职都督。在唐宣宗时期,张议潮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此时他观察到吐蕃正面临败亡的危机,便开始暗中集结力量,计划推翻吐蕃统治,恢复大唐的盛世。
公元88年,张议潮带领沙洲的汉人展开了起义,在短时间内便迅速控制了沙洲,最终推翻了吐蕃在此的统治,并与唐朝中央取得联系,随后他被任命为沙州防御使等职务。在这段时间里,张议潮指挥的河西归义军达到了巅峰,凭借其强大的力量一举扫清了河西地区的割据势力,成功地使唐朝恢复了往日的辉煌。
然而,唐朝朝廷却开始对张议潮产生疑虑,他们认为这支日益壮大的军队对朝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一开始,朝廷要求归义军撤出他们所占领的凉州,并派遣天平军驻守该地,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吐蕃的残余势力,实际上却是为了制约归义军的活动。接着,朝廷又开始下令将归义军辖区从先前的十一个州削减至五个州,削弱其影响力。
除此外,唐朝对刚刚从吐蕃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汉人也显得十分不信任。由于他们曾自发组织起了一个强大的武装团体,虽然在收复西北的过程中作出了显著贡献,但因为长期受压迫,他们在文化上已适应吐蕃的生活方式,因此被唐朝视为排斥对象。张议潮十分希望朝廷能够接纳这些汉人,并恢复对西北的治理,他上书朝廷表示,这些被拒绝的人其实都是唐朝西北士兵的后代,只是由于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奴役。张议潮恳请朝廷真心接纳他们,让他们重新回归汉人身份,从而帮助唐朝恢复对西北的统治。
可以想象,朝廷对这些人和张议潮本人的不信任不断加剧,尤其是对于曾经被吐蕃统治的汉人更是无法接受,最终导致双方谈判破裂,归义军与朝廷成为敌对关系,凉州也因此沦为归义军与吐蕃共同斗争的基地。
同时,朝廷仍在全力削弱归义军的力量,命令张议潮入朝。然而,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张议潮欣然接受了入朝的邀请,并让自己的侄儿张淮深留守西北,继续统领归义军。随后,唐朝又想尽办法削弱张淮深的领导地位,长期拒绝归义军的来信。
最终,进入朝廷的张议潮因抑郁而去世,归义军内部随之爆发动乱,张淮深也在动乱中被杀,归义军的力量由此开始急剧衰落,而此时的唐朝也逐渐走上了灭亡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