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大清帝国的灭亡,若给它写一份死亡证明书,日期可能要提前一些,甚至可以追溯到1860年!为了避免被指责为历史不学无术,我在此先行解释一下这个看法。
从军事角度来说,清朝的命运在1860年已经宣告终结。满洲贵族打下了江山,清朝入关后,始终依赖满洲军队作为支撑,满人主导的军队一直是清朝最精锐的力量。然而,到了1860年,清朝最后一支由满洲人统领的七万大军,竟然被太平天国军队消灭了。
从此之后,清朝的旗帜虽依然飘扬,但其实际的指挥权早已转交给汉族军队。清朝的爱新觉罗家族逐渐由统治者退化为象征性的存在,政权逐渐陷入瘫痪,直到最终出现了东南互保和北洋军的局面——名义上还在挣扎着,但实际上早已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
那么,最后这支满洲精锐部队是如何被彻底击败的呢?一切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的崛起。咸丰皇帝面对内忧外患,局势愈发严峻,而满清统治集团认为,太平天国比外国列强还要危险。西方列强主要关注贸易与经济利益,对推翻清朝并不感兴趣,而太平天国则直指清朝的皇位,威胁到了满洲贵族的统治。
为了消灭太平天国,清朝组织了两个大规模军事集团:江北大营与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存在感较弱,一直以辅佐性质活动,参与过几场小规模战斗后便逐渐消沉,安静地退居一旁。而江南大营则担负起了消灭太平天国的重任,然而战斗十分艰辛。
江南大营的战斗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853年到1856年,由重庆人向荣领导。向荣虽然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曾参与过镇压天理教起义、平定张格尔叛乱等重要战役,但他指挥下的江南大营军纪松散,士兵常常劫掠民财,根本没有比太平天国强多少。到1856年,太平天国攻破江南大营,向荣逃至镇江,不久后死于非命(有说是病死,有说是自杀)。江南大营的第一阶段战斗彻底失败。
第二阶段从1856年延续到1860年,由满洲赫舍里氏的和春领导。赫舍里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其家族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我们常误认为正黄旗是八旗中的头旗,实际上应是镶黄旗为八旗头旗,由皇帝直接指挥。
此时太平天国因内部的权力斗争而陷入混乱,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相继被杀,给清军提供了喘息的机会。和春上任后,逐步恢复了江南大营的战斗力,并在1859年发动了围攻天京。天京的粮草即将枯竭,洪秀全和他那一百多个妻子眼看就要面临困境。眼下该如何应对呢?
太平天国的王洪仁玕和李秀成商议应对之策,经过多次长时间的讨论,决定实施“围魏救赵”之计。这个战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包含了复杂的战略操作。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阐述这个过程。
1860年初,李秀成率兵出征,先后与太平天国的左军将领李世贤会合,合力攻占了宁国县,令和春不得不调兵增援。清军赶到时,李秀成却已悄然转移目标,令清军措手不及,陷入被动局面。随即,李秀成攻占广德县,继而攻克安吉与长兴,形势愈加严峻。和春这才意识到自己已陷入了太平天国的战术圈套。
和春虽有一定的警觉,但仍未摆脱被动局面。李秀成此时的目标直指杭州,江南的门户不能失。和春急忙调兵驻守,试图稳住局势。然而,李秀成继续骚扰湖州,迫使清军分散兵力,疲于奔命。
李秀成的“围魏救赵”战术不断推进,终于在杭州成功取得了一场小胜。接着,他撤兵并迅速再次发动进攻,逼迫江南大营疲于应对。陈玉成的英王从西进军,杨辅清从南进攻,李秀成从东向江南大营发起冲击。随着太平天国的各路大军包围,江南大营终于在1860年5月陷落,数万清军或死或逃,和春也在绝望中逃至苏州。
和春感到深深的无奈和羞愧,最终选择了自杀,以此结束自己无可挽回的失败。自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样一来,他的罪责便随着死去而消散。而这一切也标志着满清政权的彻底衰退,逐渐依赖汉族势力的湘军逐步崛起,最终为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一批汉族官员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