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帝王,如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成就卓越的朱棣等,但在这其中,明仁宗朱高炽无疑是一个备受称赞的帝王。虽然他在位仅仅不到一年,但却凭借其仁政和深得民心的治国理念,被后世誉为一代明君。那么,朱高炽在短短的时间内,如何能从一个皇太子迅速登上帝位呢?
嫡长子继承制:朱棣无法破例
在明朝,继承皇位有着严格的规定,那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确立的基本继承法则,也是朱棣当上皇帝的合法依据。朱标、朱樉和朱棡早逝,按理,作为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在建文帝朱允炆失踪后理应继位。朱棣依靠这一点,成功得到了百官的支持和认可,从而顺利篡位。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他并没有做出重大过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朱棣贸然废除自己的亲生儿子,立其他人作为太子,不仅会让明朝的继承制度陷入混乱,还会遭到朝廷上下的反对。作为一个曾通过篡位登基的皇帝,朱棣深知维持自己的正统至关重要。因此,他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不敢轻易做出改变。此外,朱高炽在朱元璋在世时就被认定为燕王世子,理应在朱棣登基后继续担任太子。
百官的支持,朱棣无力反驳
朱高炽宽厚仁爱,性格温和,这让他在百官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虽然在朱棣眼中,这种性格或许显得软弱无力,但对于文官们来说,这正是他们所推崇的理想君主形象。朱高炽在政务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一次,朱元璋让他和其他王子一同去检阅军队,而朱高炽却最晚才回到宫中。朱元璋好奇地问他为何耽搁如此久,他却淡定回答:“天气寒冷,我让士兵先吃了早饭再开始检阅。”这番话令朱元璋哭笑不得,但也深刻体现了朱高炽体贴士兵、关怀百姓的仁德。
当朱棣当上皇帝后,他并没有选择安稳地待在宫中,而是亲自出征蒙古。由于朱高炽体态肥胖,不适宜随军作战,朱棣便将他留在京城监国,负责处理国内政务。期间,朱棣数次派人探查朱高炽是否有任何越轨行为。然而,朱高炽一直以宽厚、老实的性格行事,朱棣得到的报告都表明他并未有任何不当之举。特别是有一位使者胡瀅曾表示:“皇太子恭敬谦和,时时密奏,所有疑虑皆解。”这一点,最终让朱棣对朱高炽的信任和依赖有所增强,也为朱高炽最终顺利登基打下了基础。
孙子的优秀,朱棣不可忽视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是微不足道的,而朱高炽的儿子,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的非凡才能,或许正是那个决定性因素。朱瞻基既有其父亲朱高炽的仁爱,又承继了祖父朱棣的智慧与勇气,才干卓越,文武双全。这个聪慧的孙子深得朱棣的喜爱。为了让朱棣能下定决心,朝中名臣解缙曾劝谏,称朱瞻基为“好圣孙”。这番话最终使得朱棣重新评估了继承人问题,在权衡了利弊后,他最终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炽继位后,秉持仁德治国。他不仅宽容待人,还对那些曾对自己不利的兄弟予以优待,增加他们的俸禄,展现了超凡的胸怀。同时,朱高炽并不像朱棣那样好战,他的治国理念更注重民生和和谐,减少了不必要的战争,因此百姓感恩戴德。尽管他仅仅在位了一年,但他的政治理念和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代,尤其是他的儿子朱瞻基,也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行政策。
朱高炽短短一年的统治便解决了许多朱棣在位时积压的政治隐患,他的治国理念被后世所称道。在中国历史上,类似朱高炽这种即使在短暂的时间里也能够获得臣民与百姓的深厚支持的帝王可谓少见。朱高炽凭借其得民心、得臣心的治国方式,不仅打下了稳定的政治基础,也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