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国藩家书》系列之六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为官经历,其中反映出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然而,令人好奇的是,尽管他一向以清廉著称,他在担任官职第二年,却托人将一笔银子送回家乡,并交给父母。这样一笔银子,他是如何获得的呢?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他详细解释了这笔银子是如何来的。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八月十七日,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
“心斋兄于八月十六日离京,男向渠借钱四十千付至家用。渠允于到湘乡时,送银廿八两,交勤七叔处转交男家,且言万不致误。男订待渠到京日偿还其银,若到家中,不必还他。”
简而言之,曾国藩告知父母,他向心斋兄借了四十千钱,用于家里的日常开支,心斋兄在约定时间将送来二十八两银子,由勤七叔转交给家里,并保证不会出现任何差错。曾国藩计划等心斋兄回京时,再将这笔钱偿还,家中不必操心。
值得注意的是,“心斋兄”是曾国藩的同乡,这说明他向心斋兄借的这笔银子并非来路不明。事实上,曾国藩当时只是翰林院的一名从七品检讨,月俸有限,每年仅有三十三两银子的收入。加之,他已经将妻儿及九弟曾国荃接到京城生活,支出巨大,因此常常要靠借贷度日。
当时的曾国藩,经济困窘,生活在京城时常为借债所困,直到他后来升任两江总督,才逐渐还清了所有债务。那么,曾国藩究竟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借款的呢?
回顾曾国藩在京城时借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向朋友借,二是从钱庄借。尽管曾国藩并不喜欢欠人情,但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他更多的是选择向钱庄借款。清朝时期,京城的钱庄并不轻易将银钱借给外地人,尤其是那些官职不高、收入有限的外地官员。除非能够找到当地人担保,否则钱庄往往不会轻易放款。
然而,曾国藩虽然刚刚入朝为官,地位较低,权力有限,但他作为翰林院的成员,背后却有着较为强大的背景和潜力,因此钱庄还是愿意借银子给他。具体来说,曾国藩之所以能顺利借款,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首先,翰林的身份对他有着很大的帮助。在清朝的官场体系中,翰林出身的文人一直受到重视,许多重要官职的担任者也往往是翰林出身。因此,像曾国藩这样拥有翰林身份的官员,钱庄看中他作为优质客户的潜力,借款相对容易。
其次,曾国藩被看作是未来可能会被调往外地的官员。清朝的京城消费水平高,官员的工资有限,因此许多人都渴望能够调到地方去任职。地方官员的收入通常相对较高,且有更多的捞钱机会。对于钱庄而言,曾国藩这样有潜力的官员,一旦被调往地方,肯定能带来可观的回报。因此,钱庄愿意将钱借给他,视其为一种“投资”。
然而,虽然有这样有利的借贷条件,曾国藩并不像一些腐化的官员那样肆意借债,甚至为了偿还债务而屈从于钱庄的利益要求。相反,曾国藩始终保持节制,他并未依赖钱庄的资助来捞取个人利益。
从曾国藩早期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主要通过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来应对生活中的困难。理解了这一点,也许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曾国藩家书》的深刻含义。
要想深入了解曾国藩的为官历程,我们需要从他的不同历史阶段着手,了解他所处的具体背景、环境以及职位。通过分析这些不同阶段的变化,再回过头来看曾国藩的家书,会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内涵。
如果您对此感兴趣,可以参考《曾国藩权谋术:乱世可成枭雄,盛世可为富商》这本书。书中以近30万字详细叙述了曾国藩的为官经历,从他入朝的第一天,到他去世的时刻,给出了清晰的脉络。书中还深入分析了他与不同人物的互动过程,内容通俗易懂,是了解曾国藩的良好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