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勋复辟的事情,相信学过历史的人都应该了解其中的大致过程,小编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今天想重点聊两个话题:一个是“大势所趋”;另一个是张勋去世后,溥仪究竟为他送上了一件令人“震惊”的“宝贝”。
“大势所趋”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宋代陈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三书》,其中写到“天下大势之所趋;非人力之所能移”,意思是天下的大局发展如同江河流向一样,谁也无法阻挡,若强行抵抗,最终只会自取灭亡。张勋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依旧顽固地坚持着自己的复辟行动。清朝已覆灭,进入民国时代,张勋和他的部队官兵依然留着标志“清朝遗民”的辫子。张勋有一次到京城办事,曾被袁世凯的部下嘲笑他的辫子,他愤怒地回应:“谁敢动我的辫子,我就和他同归于尽!”由此可见,张勋在某些方面的顽固,真的是不容忽视。
1917年,张勋逆天而行,试图复辟清朝,却最终失败,被彻底推翻。张勋在失败后,逃进了荷兰使馆躲避,算是暂时保住了一条性命。1918年,张勋又逃亡至天津,直至1923年9月因病卧床不起,接近死亡。当时,溥仪得知张勋的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天津的张家探望,并派遣了一位名医前去治疗。张勋激动不已,跪地表示:“我辛亥年(辛亥革命)本应死去,却得以活命;丁巳年(张勋复辟)本该死于此年,但我活到了今天。让我悔恨的是,如果我死了,我无法报答皇帝的恩情。”最终,张勋于9月12日去世,享年70岁。
孙中山先生曾评论过张勋的复辟行为,他说:“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孙先生深刻的见解超越了我们的认知,他直言张勋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愚忠、复辟、叛国,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也承认,张勋对皇帝的忠诚令人怜悯。事实上,清朝末年确实并非是一个理想的朝廷,百姓生活艰难,官员腐败,权贵勾结,民众苦不堪言。然而,与之相比,民国的动乱和军阀割据,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
有些曾对清朝抱有留恋的百姓,在张勋死后,自发前去为其守灵,表达对往昔安定时光的怀念。溥仪为张勋的葬礼“御赐”了三十多件宝物,其中包括一件令世人震惊的宝物。这件宝物便是一个“忠武”的谥号。历史上,只有五个人曾得到过这个荣誉,他们分别是诸葛亮、杨遇春、邓绍良、塔吉布和李续宾。诸葛亮因一生忠诚奉献于蜀汉,杨遇春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为开发西北边疆做出贡献;塔吉布、邓绍良和李续宾则在为大清国捐躯时,忠诚无悔,虽然太平军最终击毙了他们,但从清廷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忠诚的英烈。至于张勋,历史的倒车让他错失了正确的方向,复辟的行为完全是一种愚忠。张勋像是一只试图挡住疾驰车轮的螳螂,结果只能是被碾得粉身碎骨,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博取一点同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