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的军队,一直以来拥有一个令人敬畏的名号——“狼兵”。这一称号,源自于“广西狼兵”威名赫赫的历史,它象征着那些在抗日战争时期战力强悍的广西部队,甚至被国人尊称为“狼兵”。然而,所谓的“狼兵”,实际上是指历史上广西的一支特殊部队。那么,究竟什么是“狼兵”呢?
“狼兵”这个词的来源有着一段有趣的音转历史。它的最初名称为“俍兵”,这一名称来源于明朝中期,由朝廷招募的特殊军队——广西少数民族的武装力量。历史上最早关于“狼兵”的记录可以追溯到明英宗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当时广西地方政府上奏朝廷,提到“狼兵”的存在和使用。之后,朝廷在平叛剿匪的战争中频繁动用“狼兵”,比如在王阳明的《闽广捷音疏》中提到:“及据各哨呈称:‘贼寨险恶,天气渐暄,我兵遭挫,贼势日盛。乞要奏添狼兵,候秋再举’。”
这些“狼兵”队伍,主要由壮族、瑶族等广西西部的少数民族组成。由于这些民族被明朝称为“俍人”,所以他们的部队便被称为“俍兵”。明朝并非直接招募这些部队,而是通过与朝廷有亲密关系的广西土司来招募。当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处于朝廷羁縻和土司自治的体制下,且奴隶制度仍然有残存。这些“俍兵”,实际上是当地土司的家奴或守卫,属于“土司兵”的范畴。
这些部队的作战风格异常彪悍。在广西这样一个中央朝廷影响较弱的地区,大明王朝不得不依赖当地的亲明力量进行统治。广西长期面临少数民族叛乱或盗匪起事,地方政府便采用了“以毒攻毒”的策略——招募这些彪悍的“俍兵”来与叛乱武装作斗争。明穆宗《实录》有一段记载:“隆庆四年(1570)二月癸丑,南京太仆寺少卿殷从俭上言:‘广西毒民惟僮,而僮所畏服惟狼兵。先年古田之寇,虽时出时没,然未承深入,由防守有狼兵而声威振之也。’”这里的“僮”是当时明朝对壮族的称呼,这段话表明,壮族人对同族或亲近民族组成的“狼兵”相当忌惮。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风彪悍,擅长武艺,常年械斗,因此其战斗力相当强大。
“狼兵”不仅仅存在于广西,广东也有类似的力量。毕竟广东西部也有类似的山地居民分布,王阳明在《议夹剿方略疏》中提到:“但今广东狼兵方自府江班师而归,欲复调集,恐非旬月所能。”最初,“狼兵”是明朝为了维持广西地方秩序而设立的军队,然而由于其强大的战斗力,朝廷逐渐开始将其调往外地征战。从明中期开始,朝廷就频繁派遣“狼兵”参与“剿贼”或“御倭”等战役,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对于这些土司军队,朝廷有命令要求他们派兵参战,而这些土司也不敢拒绝,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们效忠朝廷的义务。后来,这种“征召”逐渐被制度化。
根据《广西通志》记载:“广西所属左右两江狼兵,每岁地方有警,则听调征剿,……其有额兵,加调倶有定数。”这表明,到了明中后期,广西大部分土司每年需出兵的数额已经确定,标志着“狼兵”征调制度初步形成。尽管“狼兵”在战斗中屡获好评,但其军纪极为糟糕。“狼兵”所到之地,不仅敌人对他们充满忌惮,当地百姓也深受其苦。正德七年(1512年)的记载中提到:“初,四川、江西、湖广、河南、两广盗起,皆调用土兵,所至残害,又甚于贼……”甚至有的地方,土兵对百姓的伤害比盗贼还要严重。每次动用“狼兵”前,朝廷往往会特别提醒其头目,若有违纪行为,必将严惩。
《明武宗实录》中也有记载:“巡按两广御史江万实上言边务:……顷因林贵逋诛调用狼兵,所过剽掠劫杀,鸡犬不遗,谋之不藏,莫甚于此。然事已无及,愿自今勿轻调用,兵部议覆。从之。”这段记载进一步揭示了“狼兵”军纪松懈的问题,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那么,“狼兵”的结局是什么呢?由于这些“狼兵”大多来自明朝时的广西西部,长期驻扎在东部,渐渐与当地汉族人民融合。到了清代前期,这些“狼兵”主要被用于协助朝廷押送囚犯,随着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历史总有巧合。明朝时期,朝廷将大量“狼兵”派遣至桂平等偏远山区的交通要道屯兵,为大明王朝的边疆安全保驾护航。奇妙的是,这些“狼兵”的后裔,在后来与洪秀全一同参与了太平天国运动。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为旧主大明报仇的象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