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动荡,三国局势逐渐形成,其中曹魏势力最为强盛。诸葛亮深知形势严峻,遂制定了联吴抗魏的战略。然而,这一切计划却随着关羽在麦城之战中的失败和被吴军所杀,瞬间化为泡影。
荆州失守,对蜀汉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此后,蜀国的实力大大削弱,尤其是失去了荆州这一战略重地,导致后来的北伐大败。而其中,因荆州之失而遭殃的一个关键人物便是刘备的干儿子——刘封。
刘封的生平
刘封原为罗侯寇氏之子,早在刘备投靠刘表时便被收为干儿子。当时,刘备对刘封疼爱有加,把他视如己出,刘禅还未出生,刘封的地位似乎更为特殊。随着刘备东征西讨,刘封也始终跟随在侧,屡立战功。在攻占益州时,他凭借勇猛表现赢得了刘备的青睐,随后被任命为副军中郎将。
建安23年,刘备北征汉中,刘封作为先锋部队随军出征。在战斗中,刘封勇敢无畏,几次亲自斩杀曹军主将,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建安24年,刘备完全占领汉中后,命令孟达攻打上庸郡,刘封协助作战,并成功打败上庸守军,因此被封为副军将军。可以说,在刘备的麾下,刘封不仅凭借勇猛的能力不断晋升,同时也受到了刘备的宠爱,逐渐变得傲气十足。
然而,正是这份傲气,注定了他的命运。建安24年,关羽多次向刘封请求出兵支援襄樊,但刘封以上庸局势不稳为由拒绝了关羽的请求。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吴将马忠所杀,消息传回成都后,刘备震怒。尽管诸葛亮等人劝说,刘备仍对刘封的举动心生不满。
建安25年,曹魏派遣夏侯尚与徐晃攻打上庸城。面对敌军的进攻,刘封在兵力不敌的情况下最终败退。此时,昔日的朋友孟达致信刘封,建议他投降曹魏,但刘封心中自信满满,认为自己是刘备的义子,纵使没能支援关羽,刘备也不会杀他。因此,他毫不犹豫地返回了成都。
杀身之祸
在回程途中,刘封多次收到兵卒和谋士的劝告,让他逃避一场灾祸。然而,刘封却一一否决了这些建议。他信心十足地说:“我乃陛下义子,何故逃亡?”然而,当刘封到达成都后,他很快被捕入狱,并最终死于非命。
如果是在以前,刘备或许会因父子情深原谅刘封,但此时刘备的嫡长子刘禅已逐渐长大,刘封此人再也不具备如过去那样的特殊地位。而且,关羽身为刘备的二弟,其地位在刘备心中甚至高于诸葛亮。因此,刘封的拒绝出兵导致关羽的死,刘备如何能够轻易放过他呢?
除此之外,诸葛亮也曾提醒刘备:“封刚猛,终难御制。”这七个字的评价,揭示了刘封性格中的问题。刘禅性格温和,缺乏足够的能力来驾驭刘封的强势。关羽尚且无法驾驭刘封,更何况是刘禅呢?在刘封有着一定军事威望的情况下,若给他更多的时间,刘禅必定难以控制他,甚至可能被其挑战蜀汉的统治权。
刘封之死的真意
回顾历史,关羽之死与刘封的拒绝出兵并没有直接关系。关羽要求刘封出兵,实际上是为了帮助自己进攻襄樊,而非解救荆州。而真正害死关羽的,应该是糜芳和士人,他们的背叛使得东吴能够轻松占领南郡,导致荆州局势急剧恶化,也直接引发了关羽的败走麦城。
关羽之死并非单纯因刘封的拒绝,更多是他自身的傲慢与轻视周围的将领所致。关羽的武功确实卓越,但他的性格过于倨傲,常常看不起其他人。尤其在镇守荆州时,他多次羞辱东吴的将领,导致了吕蒙的偷袭,最终使得荆州陷入困境。由此可见,关羽的死是由于其性格问题,而非刘封的失职。
然而,刘封之死却成为了蜀汉政权稳固的必要步骤。诸葛亮深知刘封可能成为日后刘禅统治路上的阻碍,因此力荐刘备早早处决了他。刘封的死,不仅是为了防止他以“义子”的身份干扰政权,更是确保蜀汉在刘备去世后能够稳定过渡。
刘封未能意识到,自己所依仗的“义子”身份终究无法为他带来永远的保护。刘备对于刘封的死表现出深深的痛惜,但也正是因为政治需要,才不得不做出如此决断。刘封之死,虽然看似是自找的祸端,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更多的是蜀汉政权长远稳定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