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开国皇帝亲手扶上宰相位的寒门书生,却成了大明开国第一罪臣。他替皇帝杀尽淮西勋贵,最后为皇帝用同样的罪名诛灭九族,用3万人头结束了这场君臣博弈。他就是终结中国千年宰相制度的大明最后一任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初入朱元璋阵营时,不过是管粮草的八品小吏,但他独创的“鱼鳞账册”让朱元璋眼前一亮,每页账纸用米浆黏连,撕扯即碎,让人无从篡改。
长江洪汛,胡惟庸冒死驾舟抢救军粮,甚至在船翻的时侯,用身体堵住粮仓裂缝。从此,这个定远书生成了朱元璋清洗贪腐的刀刃,胡惟庸也越来越接近权力的核心,他替皇帝处理奏章,举荐官员,甚至在洪武八年的太庙修缮中,朱元璋将监工重任交给了他。
短短12年,胡惟庸的官袍也从青色换成绯红。中书省的奏章开始带着他的私印,他给淮西勋贵送田产,往六部安插门生,将高丽使臣的贡品截留私宅,甚至代替皇帝祭天。
公元1380年正月,胡惟庸声称府中涌出醴泉祥瑞,请皇帝驾临观赏。龙辇行至西华门,突然冲出的宦官死死拽住缰绳,锦衣卫从胡府搜出300具铠甲,这场持续了20年的君臣博弈也在此刻卸下了伪装。
朱元璋在奉天帝宣布,自古三公论道,六亲分职,自今罢丞家,设五府六部。但其实这场血腥清算背后藏着更深的棋局。早在登基之初,朱元璋就忌惮相权。洪武十一年,他绕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下令,洪武十三年,只是借助胡惟庸的案子,废黜宰相,此时明朝的皇权终于冲破相权枷锁,直达巅峰。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聊聊胡惟庸的故事。
胡惟庸,元末明初定远人,他在明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追随朱元璋起义,逐步攀升至权力巅峰,而后又因谋反罪被诛杀,引发了牵连甚广的“胡狱”,深刻影响了明朝的政治格局。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逐鹿中原。胡惟庸在和州投奔了朱元璋,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起初,他担任元帅府奏差,主要负责跑腿、传递文件等基础性工作。虽职位低微,但胡惟庸凭借着自身的能力和努力,逐渐崭露头角。两年后,经同乡李善长推荐,他被任命为宁国主簿,之后不断升迁,历任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等职。在这些职位上,胡惟庸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也展现出了卓越的行政才能,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吴元年(1364年),胡惟庸迎来了仕途的重要转折点,被召为太常少卿,不久后又进为本寺卿,开始参与朝廷的重要事务。明朝建立后,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拜为中书省参知政事,正式进入了明朝的核心权力层。在中书省任职期间,胡惟庸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深得朱元璋的赏识。当时的中书省权力极大,丞相作为中书省的长官,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位高权重。胡惟庸在这样的环境中,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洪武六年(1373年),对于胡惟庸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右丞相汪广洋降职为广东行省参政,朱元璋一时难以选定丞相人选,很长一段时间未设丞相,胡惟庸因此独自掌管中书省政务。同年七月,他出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又升任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达到了权力的巅峰。
随着权势日盛,胡惟庸逐渐变得专权跋扈。他开始擅自决定官员的生杀黜陟,许多重要事务不再上奏朱元璋便自行处理。对于那些不利于自己的奏章,他更是隐瞒不报,完全无视朝廷的制度和皇帝的权威。此时的胡惟庸,已然将自己凌驾于制度之上,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巨大快感。他的府邸门庭若市,钻营官场之人以及不得意的武将纷纷前来投靠,他们行贿送礼,为胡惟庸奔走效劳。大将军徐达为人正直,对胡惟庸的行为深恶痛绝,曾在朱元璋面前如实揭露他的罪行。胡惟庸得知后,竟企图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幸好福寿将其阴谋揭发,才使徐达免遭毒手。
御史中丞刘基也深知胡惟庸的为人,曾在朱元璋面前指出他的短处。后来刘基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医生探视,不久刘基便病死,这其中是否存在胡惟庸的阴谋,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此事之后,胡惟庸行事更加肆无忌惮。他还与太师李善长勾结,将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李佑,通过联姻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学士吴伯宗弹劾胡惟庸,却差点招致灭顶之灾,这使得朝中大臣对胡惟庸更加畏惧,无人敢轻易与他作对。
在胡惟庸定远老家的旧宅中,井里突然生出石笋,高出水面数尺。一些阿谀奉承之人便称这是祥瑞之兆,还说他祖父三代的坟墓上,夜晚常有火光照亮夜空。这些祥瑞之说,让胡惟庸更加自负,渐渐萌生了异心,也为他日后的谋反埋下了伏笔。
而关于胡惟庸谋反的说法,在历史上存在诸多争议,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他的行为引起了朱元璋的极度不满和猜忌。据《明史》记载,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因不法之事被朱元璋惩治,胡惟庸趁机对他们威逼利诱,使二人归附自己。后来二人在胡惟庸家饮酒时,胡惟庸密令他们在外面收集兵dsfj.HK马。胡惟庸还与心腹陈宁阅览天下兵马簿籍,令都督毛骧收拢卫士刘遇贤和亡命之徒魏文进为心腹,以备非常之需。此外,他还派太仆寺丞兼亲家李存义暗中游说李善长跟随自己谋反,李善长起初未答应,但最终还是默许了。
为了寻求外部支持,胡惟庸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作为外应,又派元旧臣封绩向元嗣君称臣,请求出兵相助。然而,就在这些谋反计划还未完全实施时,一件意外事件成为了导火索。胡惟庸的儿子在街上骑马时摔死,胡惟庸竟将车夫杀死。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大怒,要求胡惟庸给死者偿命。胡惟庸请求用金帛赔偿死者家属了事,但朱元璋坚决不许。这件事让胡惟庸心生恐惧,加之他早有异心,于是便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并暗中通知全国各地追随自己的文官武将。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国来向明朝进贡,胡惟庸、汪广洋等人却没有将此事汇报给朱元璋。此事被宫内宦官发现并奏明朱元璋,朱元璋勃然大怒,下敕令责备中书省相关大臣。胡惟庸、汪广洋等人叩头谢罪,却又相互推诿责任,将过错归咎于礼部,礼部大臣又反过来指责中书省。朱元璋更加愤怒,将相关臣僚全部囚禁,追问主要责任人。不久,朱元璋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妾陈氏为他殉葬。朱元璋得知陈氏是被入官的陈知县的女儿后,更加生气,因为按照明朝律法,没入官府的妇女只能嫁给武将功臣,不能嫁给文臣。于是,朱元璋命三法司调查,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因此被判罪。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企图政变,中书省商暠也告发胡惟庸组织参与秘密活动。朱元璋大怒,下令将胡惟庸和牵连官员进行审问,供词中涉及陈宁、涂节。廷臣们认为涂节本来也参与谋反,只是见事不成才选择揭发胡惟庸,建议将其处死。最终,胡惟庸、陈宁和涂节被诛杀,曾经权倾朝野的胡惟庸,就这样以悲剧收场。
胡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阴谋似乎还没有完全暴露。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为胡惟庸党羽,朱元璋念及李善长的面子,免于他们一死,将其安置在崇明县。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月,林贤勾结倭寇试图刺杀朱元璋,事情败露被杀,胡惟庸通倭的事情也随之曝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征讨沙漠,获得了胡惟庸勾结蒙古的信件,蓝玉将此事告知李善长,李善长却将此事隐瞒不报。直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月,此事才被揭露,李善长被御史交章弹劾。朱元璋逮捕了李善长的家奴仲谦,仲谦证实了胡惟庸和李善长曾暗中勾结,不久又查明陆仲亨、费聚、赵庸与胡惟庸共谋不轨。朱元璋大怒,下令将所有参与阴谋的党羽及其家人全部斩首,被诛杀者达三万余人,仅李善长一家就有70余人被杀,胡惟庸家更是被株连九族。朱元璋还亲自拟诏《昭示奸党录》,列举胡惟庸的罪状,通告天下。
胡惟庸案对党狱株连前后长达14年,明朝众多名将功臣都受到牵连。这一事件对明朝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政治方面,朱元璋借此机会废弃丞相制度,革去中书省,将丞相原有的权力分给六部、五府、督察院、大理寺等,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在外交方面,明朝和日本断绝国交关系,并将此事写在《皇明祖训》上。此后,明朝对外交往更加谨慎,对海外势力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在军事方面,许多将领被诛杀,导致明朝军队的指挥体系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了明朝的军事行动和国防安全。
胡惟庸从一个普通的投奔者,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成为明朝的丞相,却因权力的诱惑而迷失自我,最终走向了谋反的不归路,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他的一生,是权力斗争的典型写照,也让后人看到了权力的双刃剑效应。胡惟庸案不仅改变了明朝的政治走向,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警示着人们在权力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敬畏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