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古汉水改道对历史的影响,刘邦和刘备的地盘均为巴蜀汉中,可以说两者的基本盘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然而,尽管刘邦最终击败项羽,建立了延续400年的汉朝,稳固了三秦之地,而刘备则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仅得一隅之地,最终蜀汉也未能免于灭亡。那么,为什么刘备无法重现刘邦的成功呢?
实际上,战争的胜负并不仅仅取决于某一方的单纯实力,更是两方实力对比的结果。很多人在分析历史时,往往过分关注一方的强弱,却忽视了对比双方力量的平衡。
比如当提到刘邦击败匈奴时,很多人只关注汉初社会的困顿,却很少考虑匈奴当时的国力;当提到李世民灭突厥时,常有人称赞唐朝英明的君臣,但却鲜少有人关注东西突厥的实际情况;而当分析赵匡胤先南后北的战略时,也极少人真正考虑到辽国的特殊局势,辽穆宗与辽景宗时期的辽国能否类比?这些历史中的细节,无一不揭示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往往在于双方的力量对比,而不仅仅是其中一方的强势。
同样的道理,刘备之所以未能复刻刘邦的成功,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他们所面临的对手,根本没有可比性。
我们先来看看刘邦的对手有何特点。刘邦夺取关中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他面对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北方,甚至连关中本身也没有统一。当时,关中被项羽分封给了三位王:章邯、司马欣和董翳,这三人分别统治关中的西部、东部和北部。可见,关中连一个统一的政权都没有,甚至在项羽的分封下被割裂成三块。
如果这三位王都是能打的名将,且相互配合,刘邦的夺关之路恐怕就不会如此顺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章邯是名将,但司马欣和董翳的军事能力相对较弱,而且三人之间缺乏协调合作。历史记载显示,刘邦进攻时,司马欣和董翳很快就投降了,根本没有与章邯形成有效的协作。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秦地百姓对于三秦王充满了仇恨。韩信在分析时提到,三秦王在关中毫无民心,甚至百姓对他们的恨意深到骨髓。相反,刘邦在入关时,以宽政爱民的政策,极大赢得了民心,百姓纷纷支持他。
综合来看,刘邦的进攻条件是相对有利的:
1. 关中被分为三块,由三个不太具备实力的统治者掌控。
2. 其中,章邯虽强,但司马欣和董翳几乎无能,且相互间并无合作。
3. 秦地百姓对于三秦王恨之入骨,而刘邦则能够吸引民心。
尽管如此,刘邦的成功并非完全无险。他在攻占关中时,还面临着项羽的威胁。若项羽及时支援关中,刘邦是否能成功攻占关中仍然难以预料。然而,项羽由于当时正面临齐国和赵国的叛乱,显然无法顾及刘邦的进攻。项羽选择带兵应对齐国的叛乱,并派郑昌去对付刘邦,结果郑昌根本不是刘邦的对手。
当项羽深陷齐国乱局时,刘邦在关中迎来了较为顺利的进攻。由此可见,刘邦在当时的战争局势中,得到了诸多有利的条件。
然而,刘备所面临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刘备占据的益州与刘邦当年的情况相差甚远。刘邦在夺取关中时,北方的政权分裂成了多个小国,互相之间没有协调,刘备在面对曹魏时,却要面对一个已经统一北方的强大集团,即曹魏。刘邦面临的关中是一片分裂的局面,而刘备所面临的关中,不仅没有分裂,且与中原相连,曹魏的力量更是无比强大。
再者,刘邦的对手中,除了章邯之外,其他两位几乎是拖后腿的,而刘备面对的则是曹魏的强劲将领如夏侯惇、曹真和司马懿,这些都是同一时期在军事上名列前茅的精英人物。
总之,刘备所面临的对手,比刘邦所遇到的更加强大且有组织。即使刘备曾成功夺取汉中,曹操依然亲自坐镇长安,这样的情况和刘邦面对的分裂局面完全不同。倘若换做刘邦的条件,刘备所面临的战局无疑会更加轻松。
若要设想一种“刘邦条件下的刘备”,或许我们会看到:
1. 曹魏将北方的领土拆分成多个小国,且改行分封制。
2. 关中分裂成三块,由夏侯楙、司马懿和孟达担任三秦王。
3. 关中的百姓对这三位新任统治者充满仇恨。
4. 刘备北伐时,曹魏的主力将士只剩下司马懿一人坚守,其他将领纷纷投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刘备的北伐无疑会变得轻松许多。所以,战争的成败与双方的实力对比息息相关,单纯的一方优势往往不足以决定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