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的征服历史中,南宋无疑是最难以攻克的一座丰碑。当时,蒙古帝国的疆域几乎已形成,东亚、中东和东欧都已在蒙古的统治之下。可以说,蒙古帝国集结了半个世界的力量来攻陷南宋,而南宋顽强抵抗了整整几十年,在钓鱼台一战中更是重创了蒙古的大汗蒙哥,杀死了他。这场战斗不仅展示了南宋勇士的英勇,也让蒙古人对南宋心生了无尽的恨意。
征服南宋后,蒙古人将南宋境内的汉族人民和一些少数民族统称为“南人”,并将其归入蒙古四等人制度中最底层的第四等。这个群体主要分布在南宋的两个浙西和浙东、江淮东路、江南西路、淮南的东西路、京西南路、以及荆南和荆北等区域,甚至包括广南的东西路、福建路,以及四川的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和利州地区。大多数南人都属于江淮以南的传统农耕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都与当时繁荣的南宋大相径庭。
之所以在元朝初期,这些汉族与少数民族被划分为第四等人,是因为蒙古军战士们在征服这片传统农耕地区时,付出了整整十二年的艰难努力。然而,蒙古的征服并未一帆风顺。蒙哥汗的意外去世,引发了蒙古帝国内部的权力争夺,忽必烈在这个时候急于争夺汗位。从1260年到1264年,他与在和林继任大汗的弟弟阿里不哥展开了一场长达五年的残酷斗争,最终忽必烈击败了对手,稳坐汗位。此后,他又进行了一场为期四年的调整,随后继续向南挺进,发起对襄樊和临安的进攻。至元十年,经过长达六年的围城战,蒙古军终于攻陷了襄樊,彻底撕开了南宋在长江中游的防线。
次年,元世祖忽必烈将20万大军从汉水方向调动,跨过汉阳军向南宋的都城临安发起了猛攻。至元十三年(1276年),蒙古军队逼近临安城,三月之际,谢太后带着年幼的宋恭帝正式举白旗投降。投降后,文天祥、陆秀夫、陈宜中和张世杰等人相继拥立了宋端宗和昺帝,积极开展抵抗元军的行动。然而,元军一路紧追,直到崖山与南宋残余势力展开了殊死搏斗。南宋虽凭借绝望之势力奋起反抗,但终究敌不过强大的蒙古军,陆秀夫背负着昺帝跳海而死,留下了无尽的悲哀。
由此可见,蒙古对南宋所持的仇恨情绪是多么深重,这也正是导致南宋百姓在蒙古统治下被降格为第四等人的原因。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