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三国时期的北伐时,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都会想到蜀汉的北伐,尤其是由诸葛亮和姜维所领导的蜀汉北伐。然而,实际上,如果单从北伐次数来看,东吴的北伐远远超过蜀汉。据统计,自赤壁之战后,东吴共进行了34次北伐,次数之多堪称惊人。
不过,尽管东吴北伐次数如此之多,绝大部分攻势都集中在淮南方向,针对荆州方向的北伐,仅有一又三分之一次,甚至可以说只有一次较为正式的北伐。那么,东吴为何始终聚焦于淮南而很少考虑荆州方向呢?
初尝荆州北伐,迅速失败
其实,东吴的第一次北伐正是在荆州方向展开的。黄初八年,孙权趁曹丕去世,决定发起一次三道伐魏的战役,三路攻势均朝荆州方向推进:孙权亲自围攻石阳,诸葛瑾率军进攻襄阳,张霸则进攻寻阳。然而,这三条进攻线路很快陷入困境,最终全军失败。孙权围攻石阳20余天未能攻破,诸葛瑾和张霸的军队也分别遭到曹魏名将司马懿和曹真的反击。尤其是张霸,最终死于战场。东吴的首次北伐,迅速以惨败告终。
此后,东吴将北伐的重心转移到了淮南方向,直到234年,孙权与诸葛亮达成共识“同时大举”,这时东吴才以陆逊和诸葛瑾为主,率兵一万余人进攻襄阳。然而,尽管吴军兵分三路,东吴的主力部队在中路行动,陆逊和诸葛瑾的部队实际上仅起到牵制作用。这次北伐最终也以撤退告终,尽管陆逊凭借自己卓越的指挥才能成功带领吴军退回,避免了重大损失。
因此,东吴虽然进行了34次北伐,但实际在荆州方向的北伐次数,不足一次。
荆州方向的绝对劣势
东吴为何在荆州方向屡屡遭遇失败?答案在于魏军在该区域的强大优势。第一次北伐时,东吴的出兵时间虽不长,只有20多天,却在短短时间内同时遭到了司马懿和曹真两位魏国大将的进攻。司马懿驻扎宛城,负责荆州战区的防守,曹真则指挥中军,坐镇洛阳。两位将领几乎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战区,且两地距离襄阳非常接近,魏军能够迅速调集增援。
对于东吴来说,尽管出动了全部兵力,仍然不是魏军的对手。而且,在这次北伐中,吴军不仅遭遇了失败,张霸也因此丧命。此后,陆逊带兵进行撤退时,依然面临着魏军的威胁,必须运用巧妙的战术才能安全撤退。可以看出,若是在荆州方向进攻,吴军一旦遇到强敌,很容易陷入困境,除非能像陆逊一样施展神奇战术,否则一旦进攻失败,吴军难以安全撤离。
淮南方向,进退自如
与荆州方向的艰难不同,东吴在淮南的作战则要更加得心应手。由于魏国的军力优势,东吴在北伐时并不直接与魏主力作战,而是利用时间差,以局部兵力优势进行游击式作战。进攻时,东吴能利用较长的时间窗口进行作战,撤退时也能够保持较高的安全性。
特别是针对合肥的多次进攻,东吴能够依靠水路迅速调动军队,借此优势迅速取得局部兵力的优势。合肥地处水陆交汇,东吴可通过长江、巢湖等水路,迅速发起进攻,而合肥又距离魏国的主力重镇寿春较远,魏军增援的时间会相对较慢,这使得东吴在作战中占据了一定的主动性。
即便东吴未能在淮南取得决定性胜利,但通过这些进攻,吴军始终能够保证相对的安全撤退,而不像在荆州那样,一旦陷入困境便难以脱身。
东吴的战略考量:政治中心与资源调动
东吴的战略选择不仅与军事地理有关,还受到政治和资源的影响。东吴的核心区域位于江东太湖流域,那里经济发达,地理优势明显。而荆州虽然也是资源丰富的区域,东吴却难以在此建立长期驻军。尽管江东和荆州之间有水路连接,但逆流而上的运输仍然非常消耗。因此,长时间驻兵荆州将对东吴造成巨大的物资压力,尤其是无法获得江东大族的支持。
相比之下,淮南方向的兵力调动则相对便利。东吴数次出动数万大军进攻淮南,而其国力并未出现过度透支。尤其是在动员10万大军时,东吴依然能够保持相对平衡的军事和经济状态,远比在荆州进攻时的消耗要少。
总结
从战略角度来看,东吴在选择北伐方向时,更倾向于淮南方向,这不仅有利于发挥东吴的水军优势,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战争损耗。相比之下,长期驻兵荆州,不仅会消耗大量资源,还可能影响与蜀汉的联盟关系,甚至引发内部的猜忌与矛盾。
尽管东吴北伐在战略上选择了淮南,但在多次进攻合肥时,仍有不少机会能够获得成功。然而,由于指挥失误,东吴未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这也使得东吴的北伐未能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