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2月30日,昆仑关战场上,邱清泉如一只在笼中躁动的猛虎,神情焦虑、激动,来回走动。他已经指挥部队进行了多日的战斗,所有人都疲惫不堪,唯独他感到兴奋与亢奋。临近清晨,他决定一鼓作气发起进攻,但时间还不够,他无法平静下来。于是,他便不停地在指挥所中徘徊,耐不住内心的澎湃。
在下达命令时,邱清泉再三强调进攻的速度和决心,命令每一位士兵迅速行动,毫不犹豫地推进,并且不怕牺牲。他特别指出,二十二师与日军的战斗经验丰富,这一战务必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清晨5时15分,600高地上的炮兵观察所发出信号,接着,巨大的炮火如洪流一般倾泻向南方,向界首、同兴以南的日军阵地展开了猛烈的轰炸。炮火持续了20分钟,步兵随后发射了3颗红色信号弹,要求炮兵进一步延伸火力,很快,炮弹准确落在了日军纵深阵地,昆仑关的战场再次震动。
5时40分,新二十二师的第一线攻击部队开始进攻。士兵们跳出战壕,举起刺刀枪,迅速冲向昆仑关。在清晨微弱的光线中,日军开始从各个据点反击,猛烈的机关枪火力喷射而出,威胁着每一位中国士兵。尽管步兵们身后不断有人倒下,但他们毫不动摇,冲锋的速度丝毫没有放缓。
上午9时,6架日机轮番在空中进行扫射和轰炸,特别集中在界首北侧,因为那里的进攻最为迅速。几颗炸弹精准地落在人群中,成片的士兵被炸倒。面对天空的威胁,高射机枪和第五军的防空部队开始反击。在空战持续了两个小时后,日机终于失去耐性,向南宁方向撤退。
在炮火的压制下,第五军的炮兵打击了日军炮兵阵地,二十二师接连攻克了同兴、界首及东南各高地。战车紧随其后,清除敌人隐藏在岩缝与石洞中的侧防火力。16时30分,日军增援部队试图反攻南同兴的新阵地,经过一番激烈肉搏后,增援部队被击退。
与此同时,在昆仑关主阵地的紧张时刻,苏联空军志愿队的轰炸机飞临南宁机场,并成功摧毁了停机坪上的日机,为中国的地面进攻争取了宝贵的空中优势。空战持续了约两个小时,虽然志愿队有12架飞机被击伤或击毁,但他们的行动给昆仑关的战斗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
夜幕降临时,昆仑关四周被惨白的月光照亮,古老的战场显得更为阴森。寒风阵阵,战士们在寒冷的夜晚蜷缩在战壕中,互相依偎取暖,彼此分享着精神上的力量。邱清泉也感受到了战争的压迫,他走出指挥所,站在寒冷的夜色中,望着这片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心中不由地感慨万千。
他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决定在这最后的一天,奋力拼搏,为中国战场上的抗日力量争取最后的胜利。邱清泉下定决心,不管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他都将全力以赴,带领部队拼死一搏。
深夜,他与卫队一同从指挥所步行至战前的指挥部。月光下,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奋斗经历,也思考着父辈的支持和乡绅的恩情。每一个细节似乎都在他的心中激荡。突然,他念起了李华的《吊古战场文》:“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骨暴沙砾……”
士兵们笑着回应,他的幽默和智慧让队伍的气氛稍微放松。邱清泉与他们讨论起历史,甚至聊到抗战的背后政治局势,感受到军队士气的力量。他们讨论着共产党的抗战,讨论着未来的命运,一片真诚与勇气弥漫在队伍之间。
此时,邱清泉遇到了反战工作队员小西胜之进。小西在伤愈之后,带着麦克风为日军士兵宣传投降。邱清泉看着他,给予鼓励,传递着希望。他也亲自拿起麦克风,用历史的故事劝说日军士兵投降,避免无谓的牺牲。在夜色中,温柔的《樱花谣》歌声飘扬,日军士兵在情感的冲击中,纷纷向着家乡、向着归属的方向呼喊,最终,几名日军士兵冲出阵地,痛苦地呼喊着“不要打仗”,这一幕让昆仑关的战场更加沉重。
在这充满感情与决战的夜晚,邱清泉的命令再次传达到每一位士兵。决战的号角已经吹响,每一位士兵都知道,昆仑关的胜利,关乎整个中国抗战的命运。这场战争注定将铭刻在历史中,成为反抗与奋斗的象征。
与此同时,在重庆的黄山,蒋介石依旧未曾入睡,昆仑关的战况如影随形。蒋介石的忧虑无法消散,他担心这场战役的成败。接到杜聿明的消息后,蒋介石深感压力,也明白这场战斗的重要性。徐永昌的陪伴,为他带来了一丝安慰,而他们也在这样的夜晚,互相交流着对未来的期望与担忧。
邱清泉一边处理战务,一边为即将到来的最后一搏做着最后的准备。这场昆仑关之战,成败将决定中国抗战历史的转折,邱清泉没有选择退缩。他在这片战场上,倾尽全力,为中国的未来拼死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