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壁之战之前,刘备从孙权手中借得荆州,然而最终却因关羽的失误丧失了这一重要的战略据点。那么,荆州的丧失到底应归咎于谁呢?我们熟知的俗语“关羽大意失荆州”,是否真的能将所有责任都推到关羽身上呢?
《三国演义》中描述,刘备在进军西川时,留下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守卫荆州。由于西川战事紧急,诸葛亮、张飞和赵云随后也都参与了川中战斗。至于谁来继续把守荆州,刘备没有明确指示,只是对诸葛亮说,“量才委用”。诸葛亮分析后认为,刘备可能有意让关羽担此重任,于是将荆州的防守交给了关羽。事实上,诸葛亮知道关羽性格中有些许骄傲,且容易轻敌,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让关羽担任守荆的重任。为此,诸葛亮在离开时特别交代关羽“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方针。许多人因此认为,荆州之失应归因于诸葛亮用人不当,明知关羽可能会出错,却出于感情用事,听从了刘备的安排。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不能完全作为历史依据。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才是将关羽留下守卫荆州的决策者。而历史上的关羽,尽管在某些方面有欠缺,但无论是文才还是武艺,实际上并不逊色于张飞或赵云。刘备将诸葛亮派往西川,而让关羽独自掌控荆州,这无疑是合适的选择。所以,关羽失荆州的原因并非单纯的用人失误,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究竟是谁的过错导致了荆州的丧失呢?许多人归咎于“关羽大意失荆州”,总结关羽的错误主要有三点:一是刚愎自用,冒险进军;二是忽视整体战略,破坏了与孙权的联盟;三是过于自傲,未能很好地团结周围的人。然而,围绕这些观点,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认为虽然关羽在失荆州事件中确实有一定的责任,但将所有过错归咎于他一人,并不完全公平。
首先,关羽出兵襄樊并不能简单地说是冒进。此举实际上是基于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战略方针,而关羽只是按照这一计划行事。而且,刘备特意派遣专使将封关羽为“前将军”的诏令送到襄樊前线,这表明刘备和诸葛亮对关羽出征襄樊是默许的。此外,关羽在出兵时还保留了部分兵力,这也显示了他在战略上的周全考虑。
其次,关于孙刘联盟破裂的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关羽。荆州作为一个战略重地,不论关羽是否得罪孙权,东吴总有一天会对其虎视眈眈,力求掌控荆州。因此,孙刘联盟的破裂是难以避免的。
第三,关羽在内部团结方面确实有不足,然而他在事后能够认识到错误并做出反思,并且始终将大局放在首位,努力修复与各方的关系。
关于关羽的性格,许多人认为他过于自负,但事实上,他并非仅凭勇力而得以成名的将领。关羽在经历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襄樊之战等众多历史事件中,都能够在正确的军事指挥下,审时度势,凭借英勇与坚韧的性格屡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因此,将关羽描绘成一个没有谋略、只凭勇气行事的武夫,是对他历史形象的不公。
历史中的关羽虽然一生有过辉煌,但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人们对他功过是非的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至于失荆州的责任,确实不应仅由关羽一人承担。今天,当我们回顾往事,感到因为大意而遗憾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关羽大意失荆州”。但若让关羽听到这句话,他可能会感到非常冤枉,因为荆州的丧失,绝非单一因素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