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年,朝廷与民间传来一则震动四方的消息:开国功臣郭英因私自养家奴150人,且其中五人因私刑致死,被投入监狱。这个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这一事件的引爆并非仅仅因为郭英是洪武三年时被封为武定侯,且在当时的34位功臣中,他一度是唯一存活者,其他人或已被杀,或自杀。更重要的是,郭英刚刚以耿炳文的副将身份,平定了陕西的匪患,深得民心,劳苦功高。
但朱元璋是个不同寻常的皇帝,行事独特,绝不按常理出牌。私养家奴是大明律明确禁止的,甚至被视为与谋反罪相连,历代皇帝最为忌惮这一罪名,而朱元璋更是把自己的皇位看得比性命还重要。至于杀人,虽然在某些朝代可能算不上严重,但朱元璋从贫苦中崛起,最为痛恨的是百姓的疾苦和官员的压迫。
因此,朱元璋表面上假装不想追究,实际上是在等待朝中御史的进一步行动。明朝的士大夫们,骨气犹存,绝不畏惧向皇帝讨个说法。史书记载了当时的情形:
御史裴承祖上奏,指控郭英私养家奴百余人,且擅自杀害男女五人。朱元璋暂时未作回应,但同时,其他官员如佥都御史张春等人坚决不放,继续上奏,最终朱元璋下令让朝中大臣们商议郭英的罪行。
考虑到郭英的身份和地位,这两项指控几乎是不容置疑的,御史手中掌握了确凿的证据,才敢一次又一次上报。朱元璋早已明了其中的真相,因此他并未进行调查,而是直接指示“议其罪”,看来郭英想要逃脱惩罚的可能性极小。然而,庭审现场出现了一个意外的情节,郭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突然挣扎着站起身,撕开上衣,露出了背部的伤痕。朱元璋正好在场,显然郭英这一举动是专门为了他而做的。
虽然郭英性格粗犷,但这一举动出乎意料地打动了朱元璋。后者沉默良久,最终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
议上,竟宥之(《明史》)。
朱元璋并非是一个轻易放过过错的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在此时动了恻隐之心?真相很快浮出水面。郭英撕开上衣后,露出了满身的伤疤,《三世家典》记载,郭英经历了大大小小五百余战,身上累累伤痕,至少有七十多处,这些伤疤不只是为自己而留,更是为朱元璋的江山和天下而付出的代价。
郭英不仅仅是功臣,还是朱元璋的老部下。当初,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崭露头角时,郭英和他的哥哥郭兴就投奔过来,而郭英的妹妹,郭宁妃也正是在此时嫁给了朱元璋。初时,兄弟俩不过是朱元璋的侍卫,然而侍卫这一职位,不是亲信之人绝对难以担当。
随着朱元璋的事业逐渐壮大,郭英的地位也不断上升,虽说明朝的名将如徐达、常遇春、傅友德、冯胜等人各个光芒四射,郭英的职位始终未能超越副将,但每一次出征,他都完成了任务。无论是北征伐元、平定云南,还是出兵金山,郭英都在其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尤其是在鄱阳湖之战中,郭英更是为朱元璋立下了不朽功勋。那时,敌将陈同佥趁机偷袭朱元璋,甚至意图斩杀他,形势岌岌可危。危急关头,郭英挺身而出,拼死护卫朱元璋,并亲手斩杀了陈同佥。如果没有郭英的英勇,鄱阳湖之战的结局或许将大不相同,甚至中原江山的归属也会改变。从那时起,郭英就成为了朱元璋最为信任的战友和恩人。
即便大局已定,朱元璋对郭英的信任也始终未变。每当有战事发生,朱元璋都会派郭英担任副将,背后似乎也有牵制主帅的意味。然而,尽管郭英屡次从战场凯旋,回到朝中执掌禁军,他依然逃不掉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波。
这一次,然而形势严峻,证据确凿,民众愤怒,朱元璋也终于动了杀意。若郭英稍有傲慢,轻率辩解,或许就会如同许多战友那样惨遭惩罚。然而,郭英并未进行过多的辩解,只是以真挚的情感感动了朱元璋,这种朴实的举动在关键时刻却打动了朱元璋内心的柔软。
实际上,郭英私养家奴150人究竟能做什么?以他的地位和权势,完全可以依靠禁军而非依赖家奴,若真有造反之心,早已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了。而那些被杀害的家奴,毕竟只是下人,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几条人命甚至不值一提。而郭英不仅仅是朱元璋的恩人,还是他的亲戚。想到这些,朱元璋终于决定对他网开一面,宽容他一回。
因此,郭英成为了明初那些封侯封公的大臣中,唯一一个能善终的。